笔趣阁 - 灵异小说 - 天灵地宝在线阅读 - 第十六回、放山采参宝典

第十六回、放山采参宝典

    棒槌】人参别名。说法一:长白山为满清皇族龙兴之地,清朝皇帝将长白山封为禁地,不许百姓随便进入长白山区挖参,如被抓住将有砍头或灭族之险。挖参人为了避祸,把进山采挖人参叫“挖棒槌”;说法二:“棒槌”为人参的“小名”。传说人参会跑,放山发现人参时,喊声“棒槌”,人参就跑不掉了;说法三:人参长得有些像妇女洗衣服时用于捶打衣服的头粗把细的木棒,“棒槌”因而得名。

    【三花儿】一年生人参,参叶是由三片小叶构成,即长三片叶儿时,俗称三花。

    【巴掌】二年生人参,人参叶是由五片小叶构成,形同人的手掌状,俗称巴掌。

    【二角子(角音甲)】人参三年生有二丫五叶。即在主枝上长出两个分支,每个分枝上长出五片掌状复叶儿。因长出两个分枝像羊角、鹿角而得名,俗称二角子。

    【灯台子】四年生有三丫五叶,即在主枝上长出三个分枝,每个分枝上长出五片掌状复叶儿。因长出的三个分枝像灯台子的三个爪而得名,俗称登台子。

    【四匹叶】五年生有四丫五叶,即在主枝上长出四个分枝,每个分枝上长出五片掌状复叶儿时俗称四匹叶。

    【五匹叶】六年生有五丫五叶,即在主枝上长出五个分枝,每个分枝上长出五片掌状复叶儿时称俗五匹叶。

    【六匹叶】六年以上生有六丫五叶,即在主枝上长出六个分枝,每个分枝上长出五片掌状复叶儿时俗称六匹叶。也有七匹叶以上的人参,极其罕见。五匹叶以上即为大“棒槌”。

    【放山】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的过程称为“放山”。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原始森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人参,客观上需要一些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cao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风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放山习俗分布于长白山区,以抚松县最为集中。

    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的习俗中,像放山习俗这样历经千年而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见。近年来,以放山习俗为主的人参文化,已经引起国际上的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目前,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把头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进山,有些老人相继谢世,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使得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

    【芽草市】自农历四月入山,万物复生发芽时,此时放山,谓之放芽草市。

    【青草市】农历五月入山,满山青草发绿时,此时放山,谓之放青草市,也叫放黑草市。

    【跑红头市】农历六月人参花正开,此时放山,谓之跑红头,也叫放红榔头市。

    【韭菜花市】农历七月人参果脱落,此时放山,谓之放韭菜花市,也叫放刷帚市,直到下枯霜为止。

    【拉帮】又称搭帮,就是几个人去放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单人进山危险极大,所以要结队进山。放山之前组织帮伙叫拉帮。一帮放山者大多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以上,忌二人(怕见财起歹意)、四(与“死”谐音)人。一般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视人参为人,回来加上人参成双数,体现了一定能挖到人参的愿望。

    【单棍撮山】一个人独自去放山的,叫单棍撮山。如果放单棍遇到帮伙,只要提出入伙要求,帮伙会高兴地收留他。这时帮伙人数为双,又自当别论。

    【把头】把头是一伙放山人根据民主原则推举出来的领导者,在放山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当把头必须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懂山规,讲道德,守信用,掌握实用的地理和生物知识。

    【进山】放山人进山要选黄道吉日,找个好日子。民间有:“要想有,三六九”,“要想发,三个八”和“六六大顺”之说。因此,放山人进山都选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认为这些日子是吉利的,进山得财,出山顺当。

    【祭拜“老爷府”】从家中出发到达山下后,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老爷府”(老把头庙)。如果没有庙,用三块石头(两竖一横)搭成“老爷府”(老把头庙),摆上供品,在老爷府前插上三根细树枝代香。由把头领着磕头,并报出入山人数及姓名。并由把头代表大伙“许愿”,祈求老把头爷保佑平安发财。然后,放山人在一起吃顿饭,有啥吃啥。不管什么时候,拿到六品叶就得回来。这是放山的行规,放了大货下山了,得到老把头庙“还愿”。

    【搭地戗子】就是顺着山坡,选择背风向阳的坑洼地方,挖出一些土,戗平后,搭起用软树皮捆绑的木杆支起的三角架,苫上桦树皮防雨,在周围培上土,里面铺上树枝、干草和狍子皮,作为放山人临时的家。这种地戗子,满人叫做撮罗,汉译为戗子、窝铺、窝棚。

    【观山景】由把头确定放山的山场,称“观山景”。观山景是把头们的硬功夫。人参不是漫山遍野哪都有,不会观山景,就要放空山,是挖不到人参的。观山景是把头根据多年放山经验,对山形山势和树木草头仔细观察,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选定去哪片山林。观山景还要看哪有人参鸟(棒槌鸟),只要有人参鸟(棒槌鸟)叫的地方都能挖到大人参。

    【观景】放山人管圆梦叫“观景”。有时候把头或者其他人会根据晚上做的梦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确有许多放山人根据梦境找到人参的经历。

    【点火堆】晚间要在窝棚前点火堆,驱赶蚊虫,防止野兽,去潮气暖身和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烧的柴禾要顺着摆放,取其顺利之意。由把头点火以示尊重。放山人每天从这里出发去不同的山林寻找采挖人参。

    【晃山】在压山前,所有进山的成员要站在一起,齐声呐喊,目的是惊走野兽,也叫晃山。

    【排棍儿】压山前,按帮伙人数由把头安排分工,叫“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中间的人称腰棍儿,排在最外边的称边棍儿,边棍儿也要有丰富的放山经验。排棍有两种,一是把头把一边,这种排棍法只有一个边棍。二是把头在中间,这种排棍法有两个边棍。端锅的不在排棍序列之内。

    【压山】放山人在山林中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又称开山、巡山、压趟子、撒目草。按排棍儿顺序横排,一般两人间距丈余,以索拨棍尖可搭在一起为度,不放过一块砖的距离,拨草缓行,寻找人参。讲究“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压山时不准乱喊话。地势复杂,动物很多,乱说乱喊会导致分心而看不到人参,或因惊悸而出乱子。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看见蛇也不例外,以示惩罚。

    【打拐子】压山时,头棍儿和边棍儿每前进一定距离就要“打拐子”,即随手将细树枝折成九十度做记号,避免重复搜寻。按把头和边棍儿举索拨棍所指的方向拐弯也叫打拐子。进山打拐子分为:内拐、外拐,打里手拐(左手拐)、打外手拐(右手拐),从戗子出来,大约三五步,用空心柳,折枝外向拐,树枝头朝外,戗子在里,里手拐,枝头指着戗子。回来的时候,顺着树枝倒的方向回来了。

    【叫棍】是放山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林密草深,几步之外不见彼此,又不许乱喊,因此要用索拨棍敲击树干的办法彼此联系,称为“叫棍儿”。一旦看不到别人了,把头就敲一下树干,其他人每人依次回敲一声,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继续压山。把头敲两下树干,是要求向把头靠拢,休息、抽烟;把头敲三下树干,是要—起下山回戗子。在原始森林里敲树干声音很响,既能联络,又能惊走动物确保安全。叫棍时,棍子得斜着向上敲。大帮放山(五人以上)分里棍、外棍。

    【翻趟子】走过的地方没发现人参,如果把头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有人参,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

    【麻达山】又叫“麻魂圈子”,指放山人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走不出来时。

    【钱串子】放山人称蛇为“钱串子”或“金镏子”,遇到蛇高兴,预示着即将见到大人参。这也是许多放山人的亲身经历,原因是鼠吃人参籽,蛇吃鼠,因此才有大蛇看护大人参之说。

    【山神爷】遇到老虎吉利,放山人称老虎为“山神爷”。可帮助挖着大人参。

    【开山钥匙】放山人对二角子情有独钟。二角子传说是开山的钥匙,预示能拿到大棒槌。

    【拿】放山人抽烟称“拿火”;休息称“拿蹲儿”;吃饭称“拿饭”;睡觉称“拿觉”;改变住处称“拿房子”。“拿”是满语吉利、顺利的意思,都是为了拿到大货(五匹叶以上人参称为大货)。

    【拿菜】就是采菜。到了饭口了,今天吃什么菜由把头说了算,山里有规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时候吃什么菜,什么季节吃什么菜,都由把头说了算。只要是对身体没害,就什么都可以吃。

    【撮住了米口袋】挖到人参称“撮住了米口袋”。【没撮住米口袋】没找到人参称“没撮住米口袋”。

    【端锅的】放山中对留在戗子做饭的人称“端锅的”。他负责给大家做饭、打柴、提水、采野菜、烤衣服和看管其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