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南明鼎革在线阅读 - 第164章 课纲争议

第164章 课纲争议

    这徐孔徒进士出身,也算饱读之士,但开拓性给人感觉明显不足。

    想了想,杨麟笑道:“徐兄,你问问外面这些乡下人,大家多认为我们这些当官的是天上姓苏下凡,当然要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天到晚抱怨吧。

    这钱天上不落地上不生,虽然难办但还是有办法啊。”

    徐孔徒两手一摊,摇头道:“大人,下官虽饱读诗书,但非济世之才。

    解决钱粮问题当开源节流,下官自从到任以来也颇为用心。

    不该花的钱,下官一文也没有乱花。但开源实在不足,现在地方已经谣言四起,有的人说大人表面上轻徭薄赋,但实际上所收税赋比谁都多啊。”

    杨麟呵呵笑道:“徐大人所说没错,这财政上当然要开源节流,节流方面就是能省就省,能少花就少花。

    但这开源可不是乱收税,而是发展地方经济,世人赚钱了,当然也应该缴纳必要税赋。

    自古以来都说士农工商,高祖所订田赋二十税一,其他税赋如果反而比田赋还要低,那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真的这样,农民可以恳求不要以农为本,只要田赋不二十税一,如果三十税一,国家不以农为本老百姓只有感激的份。”

    徐孔徒面露尴尬,笑道:“大人,你说的这些最初虽然不理解,但经过这一年下来也明白其中道理。

    过去常常说以农为本,但商赋根本收不上来,盐赋也大量流失,确实为朝廷失策。

    如果大人早生数年,如果能够向先帝谏言不加征三饷而强化商赋关赋盐赋等方面税赋,如果真的这样,我大明也不会流寇四起,鞑子也难以入主中原啊。

    大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发展规律啊。”

    杨麟内心一愣,笑了笑说道:“身为父母官,怎么认识如此迂腐呢?

    别的不说,单说说我们传统做法。

    为官一任,最重要的就是在地方兴修水利。大家想想,如果地方多一点水利,将旱地变为水田,让老百姓旱涝保收,是不是改善地方民生?能不能增加地方田赋收入?

    修路筑桥,道路宽敞了,商路顺畅了,商业繁荣了,老百姓富裕了,能不能增加爱地方田赋收入?

    发展工商,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为什么是人间天堂,那就是百行发达。如果我们地方商业繁荣,百业发达,大家说说能不能增加收入?

    还有拓展其他行业,别的不说,单说这次推行公立学堂,表面上衙门投入太多钱,实质上衙门只赚不亏。

    虽然盖学堂需要钱,聘请教师需要钱,但大家想想,其他诸方面会带来多大利润?

    学生读书需要笔墨纸砚,有的本地生产,有的本地不生产,虽然这个税赋可以降低,比正常水平还低一点,但大家想想,生产笔墨纸砚这些人,买笔墨纸砚这些人总要买其他东西,这些总会带来金钱好处啊。”

    众人尴尬的笑了笑,有的暗自摇头,这大人年轻想法多,大家以为这兴办公立学堂是一大善举,一大仁政,怎么在他这里居然是一门生意。

    徐孔徒面孔圆润,想了想还是拱手道:“大人,学校当教育大家为善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我都是孔门弟子,这教育当培养当地人才为主。”

    杨麟尴尬的笑了笑,怎么不经意亮出前世观点,想了想突然站起,拱手道:“徐大人两榜进士,徐大人教育得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公立学堂当为学生们学知识的地方。”

    听如此解释,徐孔徒当然没有意见,但对教育课程设置则大有意见。

    古代基础教育主要采用私塾教育,由各大家族,地方头面人物聘请私塾老师教育族中子弟。

    对那些学习较好的,或者由家族公田,或者由家族捐款,再到州县府省学院深造,这其中佼佼者则进入国子监。

    正如徐孔徒表现那样,大家都是读书人出身,办教育没有意见,众人最大意见就是即将汇编成册的课程。

    古代教育一般是1-3年为识字阶段,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经,在那之后则学习四书五经,如此寒窗苦读十年,再参加科举考试。

    借鉴现代经验,所推行的全民教育也是如此,1-5年为小学基础教育,其中前三年为识字阶段,3-5年为后续教育打基础阶段。

    这些大家都没有意见,大家最大意见就是课程设置。

    明朝主要教授三字经、千字经、四书五经,改良后全民教育则增加了数学教育,以及后续国家历史、地理等方面简介。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为学生增加数学、历史、地理知识不是太大的事,大家真正抱怨的就是识字国文课本。

    过去三字经、千字经经过数百年千锤百炼,文字言简意赅,虽然学起来颇为费力(那是对普通人,对徐孔徒这种进士出身的超级学霸则完全不一样),是多好的启蒙教材。

    如此好的启蒙教材不要,杨麟居然组织编写了一套非常低俗的语文课本。

    如最初: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国家有两京十三行省,我们是一个友好的大家族。

    自黄帝在四千年前建国至今,我们国家一直繁衍至今。

    长江黄河贯穿东西,抚育着两岸百姓,是我们的母亲河流。

    长城西自嘉峪关,东达山海关,是我们抵御外寇入侵的屏障,也是我们安定四方的基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将秉持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这实在是小二俚语,怎么能够登大雅之堂呢?

    拿着课本,徐孔徒显得颇为激动,实在太过荒唐了,怎么能够在神圣的学堂学习如此东西呢?

    杨麟耐心听着,见对方说累了之后,也连续反问对方。

    学一门,当然要爱一门,课本简单,主要是不要将学生搞得云里雾里的,主要是让学生喜欢读书,而不是厌倦读书。

    这些都是常识不假,在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常识呢?

    徐孔徒据理力争,最后请来州书院的童生,令人惊讶的是三十个监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对这些常识知识(诸如长城起点终点)。

    徐孔徒哑口无言无言以对,也不好再攻击新教材了。

    暂时搁置课本争议之后,作为进士出身的超级学霸,徐孔徒对兴办学校当然有常人能够理解的执着。

    为了节省开支,为了能够兴办更多学堂,徐孔徒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改寺院、道观为学堂,如此省掉大量的建校投入。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传世轮回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大家本着宿命观点,这辈子吃苦受累没什么,只要子孙后代享福,只要下辈子投到富贵人家,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不要说每个县,就是每个乡都兴建诸多寺院庙宇,有的乡更不止两三个。

    现在天下大乱,民众不能再向太平盛世那样供奉庙宇和尚,有的寺院或者毁于战火,有的寺院和尚逃亡,可以说除了一些大的寺院,很多小的寺院都非常破败。

    既然如此,何不将寺院一些空闲房屋腾出来,特别是那些破败寺院更是如此。(儒林外传中周进设馆,也是在寺院里面)。

    寺院不事生产,杨麟也一直想约束其发展,现在既然徐孔徒等人提出,当然何乐不为?

    当即订下方略,对和尚、道士,以保护为名,则集中安置在数个点。

    学堂主要由寺庙、道观改建而来,以乡为单位,那个乡腾出足够的地方,那就在那个乡建立公立学堂。

    设馆教书,是民间大善之举,现在兵荒马乱的,杨麟不怕和尚道士不答允。

    正如大家所说那样,孔夫子弟子不过三千,若真正在地方建立起公立学堂,学生何止三千人?

    徐孔徒兴致勃勃,当然也想大展宏图,一个劲要求保证教育投入。

    现在民间一些读书人正在串联,有的人或明或暗的说杨麟横征暴敛,比起过去加派三饷还不遑多让。

    过去官府加派三饷,老百姓负担虽重,但地方乡绅、衙门官员胥吏有大把份子钱拿。

    现在杨麟主政地方以来,规范地方税赋,虽然取消三饷,但收回地方豪绅商赋、关赋征收特权,严重侵犯豪绅、胥吏特权。

    他们一天到晚造谣官府横征暴敛,声言现在官府征收税赋比起过去朝廷加派三饷还多,企图发动那些地方上穷书生,激起大家对立抵触情绪。

    若是大规模推广公立学堂,一个小学至少有六位老师(每年级一名,外加校长),一个中心学堂十二名(小学五名,中学三年,每个班两名,外加校长),不但造福地方,赢得民心,而且可尽收下层读书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