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卫子夫新传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三章 以死明志

第二十三章 以死明志

    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馀万匿马邑旁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资治通鉴》)

    大军出发时,京师之中,所有知情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场大战,汉军必胜。在众人看来,唯一值得争论的不过是,到底哪一路大军能获得更多的军功。

    然而半个月后,一封来自马邑的军报,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伏击失败!

    先有马邑城外牲畜密布而无人畜牧引起单于疑心,后有雁门尉史贪生怕死说出汉军图谋,单于因而得以逃出生天。埋伏于马邑城中的几路大军,在得知单于逃走的消息后,虽然都有带兵追击,甚至一直追到边塞之地,可仍然没能追上匈奴的主力,只能无功而返。

    最让刘彻气愤的是,曾夸下海口要捉拿单于的大行王恢,在看到单于领兵退回时,居然因为敌方士卒太多,心生怯意而不敢出面迎战。这么一场三十余万人参战,耗费数百万石粮草的战争,居然因为王恢一人的胆怯,而不得不无功而返。

    从军报可以看出,如果王恢按军令行事,拖延住匈奴大军,再加上原本设伏于马邑的几路大军,这一场大战汉军未必不能大胜。可结果呢?

    刘彻死死盯住军报,终于忍不住满腹的怒气,“啪”的一声将木牍折断,心中没有丝毫犹豫地将这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归咎为王恢临阵前的胆怯。

    六月末,刘彻下诏,令大军回朝。

    在等待大军会来的日子里,刘彻的满腔怒火看似渐渐平息下去。可作为枕边人的子夫,却敏锐地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彻心中的恼怒并未有丝毫减淡的迹象。对此,子夫能做的,就只有尽心服侍好刘彻,对身边的宫人侍从多加提点、暗示,免得提前引爆刘彻隐藏起来的怒火;还有,就是让人捎话给卫孺,千万别因为公孙贺毫发无伤地回来而兴奋过度,以免引来皇帝不满。

    七月,韩安国等五位将军刚抵达京师,便被请到未央前殿。

    刘彻静静地注视着台下消瘦了不少的五人,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大行王恢身上:“此番伏击失败,王卿可有话要说?”

    王恢长跪在地,神情自若地说道:“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按你的意思,你违背军令,不战而退,反而是有大功于朕,有功与汉国上下?”刘彻怒极反笑,冷哼一声,“可是朕宁可你与三万将士战死沙场,扬我汉国军威,也远胜于今日这个场面!”说罢,刘彻挥手命人将王恢押入廷尉府。

    对于王恢的下场,掌管律法的廷尉的意见是:“恢逗桡,当斩。”

    上许之。

    为求活命的王恢,让家人给丞相田蚡送去了黄金千斤,请田蚡出面求情。素来滑头的田蚡早就察觉到刘彻这次是动了雷霆之怒,自然不敢向刘彻求情。可田蚡又舍不得已经到手的钱财,于是向太后说起了这件事:“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

    深以为然的王太后在刘彻前来请安时,将田蚡的话说了出来,并为王恢求情。

    在这一点上,刘彻丝毫没有退让的打算:“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得知此事的王恢,在留下一封遗书后,在狱中自尽身亡。

    宣室后殿。

    当子夫一如往常那样,将rou羹、小吃送到刚从前殿回来的刘彻面前时,却发现刘彻正怔怔地看着一枚竹简。

    犹豫了半晌,子夫轻轻唤道:“陛下,陛下!”

    回过身来的刘彻却是一副如梦初醒的模样:“子夫来了。”

    不对劲!子夫心中划过一丝担忧,却只是微微笑着端起rou羹,递到刘彻面前:“陛下,先吃盌rou羹填填肚子。”

    刘彻拿起金匕随便吃了两口后,把盌放下,示意众人退下后,便把子夫搂在怀里,将下巴搁在子夫肩上,喃喃说道:“王恢死了。”

    原本在郁闷刘彻又把自己当成枕头的子夫听到这句话,马上愣住了:这样的结局,不正是你的意思吗?

    子夫还没来得及开口,又听到刘彻语气低沉地说道:“没看到他的遗书时,他说他拒不出战是为了替朕保住三万将士的性命,朕只把这话当借口。他以重金请二舅舅为他求情的事,更让朕肯定了之前的猜测,他不出兵只是因为贪生怕死。所以,在朕得知他在狱中自尽时,朕……朕真的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可是,”刘彻抱住子夫的双臂紧了紧,“可是当朕看到那封遗书时,朕忍不住怀疑,朕的决定是不是错了。”

    “遗书?”子夫有些迟疑地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刘彻沉默了片刻,伸手将几案上的竹简递给子夫。

    仍被困在怀里的子夫只好将竹简举起:“破夷之日,毋忘祭而告之。”

    “朕派人查过了,因为出生燕地,王恢不少的亲人都亡于匈奴手中,五服以内的血亲,更是只剩下他的亲生儿孙。”

    “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子夫喃喃地重复着王恢的话,忍不住感慨道,“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真名不虚传。”

    听到子夫的话,刘彻只是长叹一声,落寞地说道:“看到他的遗书,又得知他的遭遇后,朕,已然相信当日他所说的话句句出自真心。可惜……”

    可惜,人已经死了,无法复生。子夫默默地在心中说出刘彻留在口中的话。

    觉察到刘彻的低落心情,子夫轻轻拍了拍刘彻的肩膀:“人死不能复生,陛下,还是节哀顺变吧。以妾看来,陛下不如想一想如何安排王君的身后之事。”

    又一阵沉默过后,刘彻才缓缓说道:“军令如山倒。若是为将者尚且不能做到遵守军令,则军法威严何在!无论王恢究竟是为什么没有出兵,单凭他擅自违背军令这一条,就必须得死。”

    若说政治方面的事,子夫还可以凭借对历史的了解,慢慢琢磨出一些门道;这军事方面的事,子夫就真的一窍不通了。听了刘彻这话,子夫很自然地问道:“既然陛下认为王恢是罪有应得,那又何必如此伤感?”

    “可是王恢的所为,却是符合了兵法中的为将之‘仁’。从这一点来说,王恢并无过错。”刘彻微微歪着头,在子夫耳边蹭了蹭。

    事实上,子夫一直觉得王恢罪不当死,一听刘彻这么说,连忙接过话头:“妾对兵事是一无所知,只是感觉王君这番举动似乎并无大错。”

    刘彻轻哼两声:“子夫对王恢的印象似乎不错嘛。”

    “妾只知道,王君是陛下即位以来,第一个提出要和匈奴开战,并提出相关方案的将军。”子夫淡淡地解释道。还有一些话,子夫没有说出来:王恢的遗言,让她想到了后世的一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南宋末年疲软的朝廷,自然不可能与汉武盛世相提并论。可是陆放翁的遭遇,以及“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悲怆,却让子夫对和宋人有着相似命运的王恢,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刘彻默然不语。作为帝王,刘彻固然敬佩汲黯那等大公无私之人,可同样也不反对有人为己谋利,但却绝对无法容忍臣子因私废公,甚至为一己之私损害国家利益。王恢屡屡提议与匈奴开战,固然是想借全国之力,为家人报仇。事实上,王恢未曾因为私仇而做出半点损害朝廷的事情,反而为了士卒的性命放弃唾手可得的报仇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刘彻是挺敬佩这个人的。只是,国法无情,何况人死不能复生。

    “王恢既然自尽,如果朕因为他的一封遗书而一改之前的态度,恐怕日后百官获罪后也会效仿。”刘彻放开子夫,看着子夫的眼睛说道,“王家送给二舅舅的金子,肯定是那不回来了。你明天派人告诉卫步,让他从少府支出一百金送到王恢家吧。”

    虽然心中仍未王恢可惜,子夫也明白,世间许多事情都是难以尽如人意的,只能遗憾地应道:“敬诺。”

    当刘彻的目光看向子夫小腹时,神情终于有所缓和:“孩子今日还乖吗?”

    “陛下,太医还没确诊呢!”

    “应该错不了。你说,这一胎是女孩,还是男孩?”

    【文言文部分,引自《资治通鉴》。

    王恢和匈奴的仇恨,还有遗书那一幕都是我杜撰的。一直觉得这个人实在是挺杯具的~~~~

    (转自网上)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然后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纷纷跳海自尽……据《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于是想起评价明朝的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