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诸葛妖人(三)
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桂阳等四郡,又向东吴借了南郡。原本一直漂泊流浪到寄人篱下生存的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一年是209年。如果说此前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的话,那么现在刘备终于有了英雄之地,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英雄。 现在刘备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治理这五个郡的问题。结合战功,在人事任免上,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负责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赋税的征收并把这些纳入军需物资。 军师中郎将,这是诸葛亮出山一来的第一个正式任命的职务,并非《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刘备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诸葛亮调度。 在东汉和三国时代,武官官衔只有三个等级,将军、中郎将和校尉。 一般将军的任免是大的军事行动前对最高指挥的任免。由于三国时代发生了很多的斗争,所以被任命为将军的人员非常多,比方说魏国任免过的将军就达到一百人。有的时候会出现多个人使用同一个将军名号,比方张辽、许褚都是中坚将军。于是,一些不在东汉官职表上的将军就成了杂号将军。 校尉则是最低一级的官衔,别看这个官衔小,手底下的人却可以很多。三国时期的很多名人都是从校尉干上来的。曹cao、孙权、刘备都是校尉出身。 中郎将在将军之下、校尉之上,东汉时期的中郎将由于品阶、称号等不同,权力差异也很大,东吴获得中郎将官职的比较多,有二十多个,刘备和曹cao旗下的各十个左右。在这些中郎将中,比较出名的有两个,分别是建威中郎将周瑜和军师中郎将诸葛亮。 周瑜的这个中郎将和诸葛亮的这个中郎将又十分不同,周瑜拥有军事指挥权,而诸葛亮却是主管后勤。 诸葛亮的这个中郎将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信息是因为前面的“军师”两个字,以为军师是军中的最高参谋长,拥有最高的行动调度权。刘备给“军师”这两个字的定义确实是参谋的意思,只是在这里,诸葛亮的这个参谋是一般参谋,并非参谋长。直到刘备拿下CD以后,诸葛亮才成为参谋长,军师将军。 给军师这个名号定义参谋意思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曹cao,曹cao曾经设置过军师祭酒。军师祭酒是曹cao发明的,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则是刘备发明的,这么说来,这两个名号也就不属于汉朝正统的官职里面,应该纳入杂号。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里面的地位并非《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么重要。在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了另外两个人为将军,张飞征虏将军、关羽荡寇将军。赵云已经是门牙将军。一直跟随刘备的糜竺、简雍、孙乾都是从事中郎将。如果从官衔上看的话,诸葛亮就是和孙乾他们差不多。在这些中郎将里面,刘备心中地位最高的则是糜竺。 也许很多人会问,就算诸葛亮的官衔不高,但是好歹都是参谋,作战方案等都是靠诸葛亮,难道诸葛亮不重要吗?很多人却不知道,最终的军事行动的定夺和执行者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刘备。我们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这都归根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的每一次军事行动出谋划策的都是诸葛亮,调兵遣将的也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行使的就是参谋长兼最高统帅的职能,而事实上,这个人是刘备。 诸葛亮出山后给刘备的第一个军事建议是拿下襄阳,刘备当时否定了他的建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请求出使东吴达成联盟,最后诸葛亮完成了这个任务随周瑜的三万大军返回江夏。赤壁之战论智谋和军事实力较量的是周瑜和曹cao,刘备这方面的军事力量在面对强大的曹军的时候,并不是单独行动而是服从周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刘备和周瑜的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止住,此后刘备脱离了联盟的指挥拿下荆州四郡。在整个军事行动中,诸葛亮并没有给刘备有记载的军事意见。 所以,在《三国志》里面我们看到,从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战结束拿下荆州四郡,诸葛亮都没有为具体的军事行动提供决策,更别说指挥刘备的军队。刘备之所以给诸葛亮一个参谋这样的职务,是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当参谋的料,否则谁他妈有空在家净琢磨隆中对。 刘备在荆州的这两年时间里,夹在曹cao和孙权之间是如履薄冰,但刘备依然网罗了一批人才,其中包括庞统、黄忠、马良等。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却并不记得庞统也是军师中郎将。在《三国志》庞统传里面“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也就是说,军师中郎将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是庞统。 诸葛亮主管后勤,那么庞统这个军师中郎将呢?庞统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一出山跟的就是刘备,而庞统之前是周瑜的功曹,算是东吴的人,后来才跟随刘备。从个人感情上而已,庞统在刘备的心中是比不过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也是根据这一点,给庞统安了一个副职,副军师中郎将。 两年后,也就是建安十六年(211),刘备迎来了一个机遇。经过张松和法正的努力,刘璋邀请刘备进入西川对抗张鲁。 诸葛亮隆中对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对,“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张松就是这样一个人。张松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和才华成反比的是其容貌。 刘琮投降曹cao后,刘璋奉命出使曹cao,目的只有一个,刘璋要结好曹cao。曹cao对于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很没好感,再加上赤壁前曹cao的实力和个人信心膨胀,根本就不鸟张松。曹cao不知道的是,这个张松不仅仅只是出使这么简单,张松在私人感情上是准备把四川给卖了的。张松常“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很明显,张松的第一目标是曹cao。在曹cao这里受了如此不公平待遇以后,张松开始怨恨曹cao。 张松离开曹cao后并没有直接回四川,而是去见另外一个人,曹cao的死对头,刘备。《吴书》中“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 张松回到四川以后劝说刘璋结交刘备。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半个荆州,这个时候刘璋需要派人出使结交刘备,张松推荐了法正。法正是知道张松的心思的,也知道这样做有点引狼入室的味道,所以极力推辞这个事情,最后还是不得已接受。法正在出使完刘备以后,居然十分认同张松的看法,认为刘备才是王者,果断地把刘璋给卖了。211年,抓住机会劝说刘璋同意请刘备这个外援进入四川对抗张鲁。 刘备虽然获得了一块安生之地,但在荆州的这两年的时间里过得是如履薄冰。赤壁之战曹cao大败,保不准明天曹cao就要来报仇,以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和曹cao硬碰硬地来一仗。东面的东吴虽然是同盟,却也看不得刘备强大。用诸葛亮后来的话来说,那就是“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 现在面对这样一个机遇,刘备应该作怎样的决定呢? 刘备认为,曹cao才是最大的敌人,一直以来“cao以急,吾以宽;cao以暴,吾以仁;cao以谲,吾以忠;每与cao反,事乃可成耳”,这是刘备的坚持,或者说宗旨。 如今却要让刘备对毫无关联的刘璋动手,刘备担心这和他一直坚持的东西相左,“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而且刘璋和刘备往上追溯,两个人清明时节搞不好还要拜同一个祖坟。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人给刘备建议。一个是庞统,“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对于刘备担心他的宗旨问题,庞统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弱rou强食是自然法则,为人做事不能一成不变,恰当的时候要灵活变通。至于刘备担心失信的问题,庞统也给出了解决方案,等到大势已定的时候,再封刘璋一块地,谁还会说你失信? 最终刘备被庞统说服,决定入蜀。 还有另外一个人,也给刘备建议,这个人是法正。法正是偷偷跟刘备说的,“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就已经为刘备规划好了,在拿下荆州后再取益州。现在这个节点上,诸葛亮却没有建议,或者说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的任何言论。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安排。刘备将要带多少人马和人员配置入蜀,又要把哪些人留下来守荆州,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抽点兵力入蜀以后,荆州的军事实力必然会降低,这个度去到哪里才能保证曹cao不会因为荆州兵力空虚而出兵荆州,也要保证东吴有贼心没贼胆。如果能够拿下四川固然最好,如果到时候有个三长两短,那么荆州就是刘备最后的保障,还能够从荆州出兵把刘备解救出来,所以就目前而言,荆州才是根本,必须确保大本营的安全。 第二,这次入蜀军事行动最高统帅肯定是刘备无疑。为了拿下四川,兵力肯定不能少,作战将领和参谋也不能少。 刘备手下的谋士有两个,庞统和诸葛亮。作战将领有三个,关羽、张飞和赵云,其中赵云属于警卫部队性质。在上面两个问题之中,刘备做了怎样一个决定? 目前荆州约有五万的作战部队,刘备决定抽调其中的两万人随他入蜀作战,剩下的三万人留守荆州。作战将领,关羽、张飞、赵云,刘备一个都没有带,这是留守荆州的一个需要,也是因为入蜀是名义上的支援刘璋,把关羽等人带上很有可能会让刘璋起戒心。刘备带了黄忠,刘备需要在庞统和诸葛亮这两个军师中郎将之中选择一个人和他一同入蜀,这个人必须具备更高的军事谋略水平和指挥能力,这个人是庞统。 庞统比诸葛亮的优势在哪里? 很多人不知道,庞统曾是周瑜的功曹。功曹就是副手,主管人员的考核和任命等。周大都督是一个军事主官,庞统这个副手肯定不只是管管清洁卫生等屁事,庞统管的就是军中的事情。庞统和周瑜的关系十分亲密,否则周瑜死了后也不会是庞统亲自送丧回东吴。刘备曾经问过庞统一个问题,“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庞统的回答是。周瑜向孙权提出要扣留刘备这件事情肯定不可能公开,庞统却知道内幕,绝对是周瑜把这件事情告诉庞统,并向庞统咨询意见,由此可见,周瑜和他的这个副手之间是十分信任的。赤壁之战,周瑜靠谋略打败势大的曹cao,作为副手的庞统肯定也参与了这次战争,而且凭借庞统的才能、职务以及周瑜的关系,周瑜整个作战计划事必也和庞统讨论过。 像庞统这样一个有才能,又有经验的人,正是刘备此时最需要的人。事后也证明了刘备的判断,庞统在入蜀作战中就不断地为刘备提出正确的方案,让刘备遗憾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不幸中箭而亡。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料事如神的人,觉得刘备入蜀就应该带诸葛亮去,如果带上诸葛亮的话早已经拿下了四川,庞统也不用死。《三国志》却告诉我们,刘备不傻,带庞统入蜀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在庞统和诸葛亮两人之中决一个胜负的话,我认为此时的庞统更胜一筹。 庞统死后,诸葛亮就应该是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了吧? 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拿下CD以后,对投降的官员和刘备原有的班底成员进行了封赏,其中诸葛亮为军师,法正为蜀郡太守。《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在整部书里面都是侧重刘备集团,神化了一个人,诸葛亮。 刘备拿下CD以后确实进行了一次封赏,但诸葛亮并不是被封军师,而是军师将军。法正被封为蜀军太守,同时还有另外个被《三国演义》忽略掉的封号,扬武将军。诸葛亮是将军,法正是将军,甚至关羽、张飞、赵云等还有很多的将军。 我们必须要看他们的具体职能。法正这个太守兼将军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诸葛亮则“署左将军府事”。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意思是对外则统领京都周围的部队,在内则是最主要的参谋,也就是参谋长。署左将军府事则转向了政府部门的职能,处理的大多是地方的事务,比方说税收、司法、水利等等。也就是说,法正主管军事,而诸葛亮主管政务。 215年,孙权认为刘备已经占有益州是时候归还荆州,刘备的答复却是,等我拿下凉州再把荆州给你。孙权不傻,愤怒地撕毁了孙刘联盟,派吕蒙出兵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作过规划,“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和孙权撕破脸,并且兵刃相见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初衷,但刘备却告诉我们,你敢打我,我就敢打你。“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史料并没有记载在这次行动中,法正和诸葛亮对此有什么看法,也没有记载刘备出动的这五万大军的人员配置。但法正作为“谋长”,我们只能猜测刘备应该是找过法正商议出兵的,前提是出兵是必然,而不是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法正并没有反驳刘备出兵,也意味着法正是同意出兵的,否则刘备也不可能很快地调集五万军队。同样,刘备还找过诸葛亮,因为刘备在离开CD以后,“左将军府”将由诸葛亮全权代表刘备处理政务,而且诸葛亮还主管后勤,刘备的五万兵马需要的军需物资都是由诸葛亮提供的。刘备的军事行动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左,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对此提出反驳意见呢?因为法正是总参谋长,而诸葛亮不是,还因为,刘备不会听诸葛亮的。这和《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完全不同。 赤壁之战孙权加刘备才五万人马,如今刘备一出手就是五万,摆明了要和孙权死磕。结果曹cao横插一杆,让刘备不得不和孙权再次言和,回军蜀中。曹cao平定汉中,刘备意识到,如果现在和孙权开战的话,曹cao很有可能会由汉中直接出兵CD这对刘备来说十分不利,两面受敌,这才是刘备不得不和孙权言和的原因。为了言和,刘备付出了代价,“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给孙权。 221年,刘备称帝,改年号为章武。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兵讨伐东吴,发动了三国史上第三大战役,夷陵之战。最后的结果却是兵败,刘备病死白帝城。 夷陵之战和215年的荆州争夺不同,夷陵之战刘备明显是要灭掉东吴,而不仅仅只是荆州的问题,而且刘备在这个问题上十分强势,孙权派人来求和,刘备坚决拒绝。 虽然夷陵之战没有记载刘备出动了多少人马,但绝对比上一次出动的五万人要多,而且还请了外援,蛮夷。 十分明显的是,这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又相左。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是有多次劝说刘备,但《三国志》等却没有记载。不管有没有劝说,结果也很明显,刘备是不会听的。也许有一个人的话刘备是会听的,这个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奈何这个时候法正已经死了。诸葛亮曾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为什么刘备会听法正的劝告,而不听诸葛亮的呢? 曹cao曾拿下汉中造成了既定事实,但建安二十二年(217),法正却劝说刘备:“曹cao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法正的才能。通过表面看本质,通过曹cao拿下汉中而不趁势进攻蜀中猜测曹cao的后院起火。并且为刘备分析了夏侯渊和张颌,认为这两个人守不住汉中。也为刘备制定了进兵汉中的计划。 法正所提的这个军事意见,刘备采纳了。 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法正也随刘备亲赴前线。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里面有这样一段“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也许这就是刘备信任和采纳法正的劝告和意见的原因。 奈何夷陵之战的时候法正已经死了,诸葛亮的劝告刘备又不听。刘备直接成为了这次战争的总指挥和总参谋长。《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把联营七百里的图派人送回去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图就知道刘备要完蛋了,果断调集CD的兵马前来救援。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里面,从夷陵之战前一直到章武三年刘备要交代后事,诸葛亮才出现,至于那份安营扎寨的图更是无从谈起。 虽然没有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投入的兵力,但刘备的兵力比东吴要多很多这是肯定的。东吴的总兵力并非没有刘备的多,只是东吴的边境线比较长,北面是虎视眈眈的曹丕,孙权不可能把北面防线上的兵力全部抽调出来和刘备决一死战,否则曹丕大兵压境,东吴直接就会倾巢破卵,这也是为什么孙权会派人主动向刘备低声下气求和的原因。 夷陵之战的初期,战争的天平明显向刘备倾斜。孙权的压力空前的巨大,如果战败,东吴的实力瞬间削弱,荆州肯定是保不住的,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刘备肯定不会止步于荆州,曹丕必定会趁火打劫,再加上内部的投降派,东吴不保。所以,对孙权来说,夷陵之战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权任命有丰富经验,既有谋略又有威望的周瑜为总指挥。夷陵之战,孙权却任命了陆逊这个新人为总指挥,我们不得不佩服孙权的胆略。 刘备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和将领,还请了强有力的蛮夷外援。我们对比刘备和东吴的战斗力分配情况不难发现,刘备武力强悍却缺少谋士,而东吴恰恰相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配置了陆逊这个军事家。 经过长时间的对峙以后,陆逊一举反击打败刘备。刘备之所以战败,恐怕只有一个原因,刘备不是一个军事家。刘备可以说是蜀汉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政治家,却不是一个军事家。东汉末年,最牛逼的应该是曹cao,因为曹cao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书法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cao能够制定军事方案,组织并指挥大军团作战。反观刘备的一生,五十岁之前基本上都是被人打得四处逃亡。益州和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却又不能完全归于刘备的指挥,只有夷陵之战是刘备亲自主导指挥的。 既然刘备不是一个军事家,为什么刘备要亲自指挥并且发动夷陵之战呢?为什么刘备不和孙权一样,派遣一个有能力的人去领导指挥大军?比方说诸葛亮。 我们知道,刘备前半生打的仗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自从赤壁之战占了半个荆州以后,刘备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经过两年的磨蹭顺利拿下了益州,四年后定军山一战取得了汉中的胜利。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刘备的人生迈向了辉煌,而且都是大兵团作战,在刘备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刘备一样能够大胜仗,我刘备不比曹cao差。 毅然,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孙权不止一次地考虑了战败的后果,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孙权向曹丕称臣。刘备明显没有考虑过这场战争是否会失败,因为益州和汉中之战给予刘备强大的自信,还有刘备现在的军事实力和战争初阶段的胜利。
我想,并非完全没有人考虑过夷陵之战中刘备会失败,这个人不是孙权,也不是曹丕,而是诸葛亮。赤壁之战曹cao势大,但周瑜出口就是曹cao来送死势必破了曹军。官渡之战曹cao尽管弱小,依然能够四两拨千斤剁光袁绍的爪牙。用诸葛亮隆中对的话来说,这就是人谋。刘备现在的情况就和当初的袁绍和曹cao十分相像,比起他们俩,刘备军中还缺少有力参谋。这些情况诸葛亮是知道的。 诸葛亮在隆中对明确指出了联合孙权,先对付曹cao的战略方针。215年的荆州争夺战已经撕裂了孙刘联盟的合约,夷陵之战又是摆明了要死磕孙权。刘备的军事行动明显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主张的战略行事。刘备并非《三国演义》里面的那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刘备是一个很有主张的人。从这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认同诸葛亮的联合孙权先对付曹cao的战略,而是执行了另外一个战略——对消灭孙权再对付曹cao。 看过《三国演义》的很多人都十分认同诸葛亮隆中对是提出的军事战略,联合孙权先对付曹cao。特别是隆中对进入初中语文教材,加深了我们对这种军事理论的认可,而且诸葛亮多次兵出祁山发动对魏国的战争,使我们充分肯定这个战略是对的。东吴、蜀汉、曹魏三国政权的建立,印证了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提议。曹魏占据中原,势力最大,东吴和蜀汉谁的势力排在第二,对刘备来说并不重要。 三国鼎立不可能一直维持这种平衡下去,历史的车轮势必会碾碎这种理想的状态。如果不想被动挨打,就要主动出击,说是上进争取也好,说是为了理想目标也罢,老子就是要主动挑事。 蜀汉和东吴是比不过曹魏,对刘备集团而言,先联合弱小的东吴把强大的曹魏灭掉,然后再把东吴消灭是一种战略,这和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思想一致。夷陵之战失利以后刘备白帝城托孤,蜀汉开启了诸葛亮的篇章,事后诸葛亮五出祁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认真贯彻执行着从隆中提出来的这个战略方针,许多人都认为这一战略是对的。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战略,就是先把东吴灭掉,再去掉灭强大的曹魏。如果能够兼并东吴,那么刘备的实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益州、汉中、荆州以及东吴的力量总和,绝对能够压倒曹魏,实现统一中国的想法也不是不能实现。 这是一个选择题。要打就打最强的,另外一个就是柿子要捡软的捏。诸葛亮选择了前者,而刘备选择了后者。关羽被杀等其他因素加在里面,所以刘备毅然发动了夷陵之战。 诸葛亮曾说过,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刘备肯定会听法正的话不会发动夷陵之战的。这说明,刘备这个时候并不会听从诸葛亮的话。诸葛亮从赤壁之战后一直到白帝城托孤,陷入了和刘备关系的低谷期,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中基本没有其他的言论记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归咎于两人这种战略方针的不同。所以刘备才会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而诸葛亮的大部分职责都是政务后勤方面,没有过多地涉及军事。 诸葛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并不单单只是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和录尚书事,还表现在卓越的军事才能。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安营扎寨、后勤补给、带兵遣将,指挥调度都十分出色,如果刘备在军事方面没有冷落诸葛亮的话,那么蜀汉集团的军事实力必将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如果夷陵之战是由诸葛亮统一指挥的话,恐怕连陆逊也挡不住。 前面说过,刘备能够成就帝王,识人善用是他最大的本事,既然诸葛亮是一个如此有才能的人,为什么刘备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呢? 三顾茅庐是一个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大家都为刘备能够顺利请诸葛亮出山而高兴,殊不知,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病死白帝城的这十五年时间里,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密切,却在军事上冷落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以刘备识人的本领是知道的,而且刘备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谋略方面,为何刘备却要这样做呢? 因为刘备不但知道诸葛亮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看出了诸葛亮的野心。 一个窝在卧龙岗的人,却整天琢磨天下大势,还为此画了地图,制定军事方案,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却把目标定在消灭曹cao大诸侯,统一天下之上。这样的人,如果你说他仅仅只是把自己定义在辅助的这个位置上的话,明显刘备没有相信。这就好比港产片里面的黑帮,能打能杀还有谋略的小弟,当抢完外面的地盘以后是不会再受大哥的压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刘备没有让诸葛亮染指军事指挥权的原因。大家都以为三顾茅庐是刘备最幸运的事,却不知道对刘备来说,有能力又有野心的诸葛亮是一个烫手芋头,好不容易请出山的却是一个比自己还大野心的人。这也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却没有让诸葛亮参战的主要原因。 章武三年,也就是223年,在白帝城的刘备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夷陵之战已经用事实证明刘备不是一个军事家。战败使蜀国的综合国力和兵力都打了一个大折扣,如何改善蜀国的状况已经不是刘备要考虑的事情了。夷陵之战并不等于说刘备的先灭东吴再灭曹魏的军事战略是错误的。上天并没有再次给刘备机会,因为刘备很快就要去找曹cao了。刘备半生体现出来的仁义,却没有陶谦那么大度,刘备还是想把整个蜀国交给自己的儿子刘禅的,以刘禅的个人能力,是绝对不可能驾驭得了这个国家大器,有这个能力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 在这个问题上,刘备的心里是矛盾的。刘备知道,以诸葛亮的才能,自己死后诸葛亮必定是蜀汉第一人,刘备希望帝王之位还是刘家的。如果这个帝王之位没有诸葛亮的辅助的话,不需要几年就不知道改姓胡还是海。如果让诸葛亮做到了第一人的话,以诸葛亮的野心,刘备又不敢保证诸葛亮不会把他们刘备家的帝王之位给撤了由诸葛亮坐。 刘备打仗不行,却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政治家,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刘备只用几句话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刘备把诸葛亮诏来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真的,后面的君可自取恐怕不是刘备的本意,但它却有金箍圈的作用,让诸葛亮不得不选择辅助刘禅。 诸葛亮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诸葛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武装力量去消灭强大的曹魏然后实现统一,却并不一定需要坐上帝位才能够实现这个理想,蜀汉第一人也可以。所以,当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就已经知道了诸葛亮放弃取代刘禅的帝位而是选择辅助。 刘备如果是真心实意地要把帝位交给诸葛亮的话是不会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应该是另外一句“君若为帝,保吾儿衣食无忧”,这才是一个父亲的角度出发的遗愿。 刘备托孤的时候并不仅有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现场还有另外两个人,才能逼迫诸葛亮作出让步。一个是李严,另外一个是史官。有史官在场这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刘备是皇帝,皇帝的言行都有史官记载,这是规矩,而且现在刘备还要利用史官的记录让诸葛亮不敢轻举妄动。至于李严,曾和法正、诸葛亮一起制定了《蜀科》这部法律,但却性情孤傲,和杨洪、王冲等人发生过冲突,杨洪被迫辞职、王冲叛逃魏国。李严凿通过天社山,修筑过沿江大道,打败过几万盗贼,解过高定之围。除了把李严看作是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从个人能力而言,李严和诸葛亮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为什么刘备临危托孤的时候要把李严叫上? 刘备是真心希望李严和诸葛亮强强联手辅助刘禅,是蜀汉的综合国力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还是仅仅只是希望李严的在场,让诸葛亮放弃帝位的打算安心地辅助刘禅? 刘备对李严是另有安排的。“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个安排就是“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把兵权交给了李严,李严又是一个孤傲的人,刘备无非是不想把兵权交给诸葛亮。事后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确实和诸葛亮闹矛盾,而且非常大,直接影响了诸葛亮北伐的进程。 刘备的本意是把兵权交给李严,而诸葛亮则继续主管政务,两人共同开创蜀汉的辉煌的同时,李严制约诸葛亮。事情的发展明显不是刘备预料的那样,诸葛亮还是要把兵权集中到自己手上,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李严并非制约诸葛亮,而是逐渐发展成为拆诸葛亮的台。诸葛亮的北伐之战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李严的拆台导致失败的。蜀国的覆灭,李严在这里尽了一分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刘备的心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充分肯定的同时,又要提防着诸葛亮的野心。这才是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真实看法,而不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言听计从,刘备的蜀汉王朝是靠诸葛亮打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