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撤兵
远在福建稳坐钓鱼台的郑芝龙,此时万万没想到,一场无妄之灾即将降临。 原本他只是想派出船队,找找存在感,结果这支打酱油的船队,却因为郑成功的原因,而忘记了初衷,直接在江阴捅了多铎一刀。 可谓是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 不过郑芝龙这边究竟如何暂且不表........... 南京安德门外,李鸿飞的大帐内,戚红英,王国兴,郭胜,张超,史德威等一众将领齐聚一堂,正在商议接下来的战斗计划。 “据探子汇报,阿济格大军以全军拔营,开始后撤,看样子是要逃走了,你们觉得该如何应对?”李鸿飞询问道。 清兵要撤,剩下的就是打与不打的问题了。 “要我说,如今我方兵多将广,直接遣水师战船封江,截住鞑子后路,一举歼灭。”郭胜脾气最火爆。 “可你别忘了,鞑子并非只有渡江一条退路,若是封江,阿济格完全可以向西与吴三桂汇合,你觉得黄德功等人,有能力阻挡鞑子的突围吗?”张超反驳道。 凤台山一役过后,他可是名将了,说话自然硬气了不少。 至于派战船半渡而击,清军又不是傻子,渡河之时,定然会派人防备四周,要是发现明军水师,肯定第一时间便会放弃渡河。 “还是放他们走吧,经过这一役,满清损失颇大,定然不敢在轻易南下,我们可以趁机扩军备战,不出三年,定能举兵北伐,收复中原!”戚红英说道。 她明白,大明连年征战,国力早已不复昔日,甚至作为主力的戚家军与苏州新军,总计不到七万人,短时间内,还是无法与号称百万大军的满清相抗衡。 为今之计,便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充足的时间进行发展。 “放他们走是肯定的,不过也不能这么轻易放他们离开,传令下去,待清军离开,黄德功,马士英等部,迅速进驻雨花台地区防守。苏州新军、戚家军与神机营,兵合一处,共同追击阿济格主力,沿途随时保持阵型,不可贪功冒进。”李鸿飞下令道。 有了戚家军的兵力支援,李鸿飞可谓是信心十足,三军相加,足足九万全火器大军,对付二十万清兵,稳扎稳打之下,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阿济格果然如张超所说那般,并未直接渡江北上,而是大摇大摆地路过黄德功等人防区,与左梦庚的船队一起,沿江往西撤退,看来是要跟西面吴三桂的军队汇合了。 黄德功,马士英本就不想跟清军死磕,加上李鸿飞有令,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当日便调兵进驻雨花台,其速度,甚至丝毫不比李鸿飞的苏州新军差多少。 同时李鸿飞组织的联军,开始跟在清军后方,不疾不徐地前进,时不时地派出“游击队”sao扰一下清军,迟滞对方的行军速度。 至于水师战船,还是一如既往的打酱油,自从参与江阴一战后,便驻守在江阴一线,不肯前进,美其名曰:防备清军水师,再次偷袭江阴。 因为郑芝龙的水师,除了运送戚家军过江时,做到了雷厉风行外,之后的水战,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五百水师战船,对付清军四百多艘商船改装的货色,竟然足足放跑了三百五十余艘。 清军有这样一大队水师停在大运河水道内,郑芝龙的水师,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在长江下游驻防。 原本这些水师将领,是奉了郑芝龙的命令,卖清军一个人情,结果多铎被捅刀子后,连带所有清军都不相信郑芝龙了。 阿济格担心对方半渡而击,根本不敢乘船渡江,索性率军继续往西走,打算途径芜湖、池州等地,进入九江。 自从左良玉死后,九江已经被清军占领,只要阿济格的大军抵达九江,无论是渡江,还是整军备战,都有选择的余地了。 可从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里,途径好几个省份,李鸿飞率军一路追赶,中途烦不胜烦的多铎,更是率队又与李鸿飞的联军打了几场,可大都是败多胜少,甚至连严重拖慢行军速度的炮队,也被李鸿飞趁机吃掉。 二十万大军,最后逃回九江,仅余十三万,要不是吴三桂解决完李自成领兵来援,加上战线太长,李鸿飞的火器部队弹药难以补给,还真有可能将对方给彻底吃掉。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鸿飞班师回朝,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京保卫战,以南明大获全胜而结束。 包括扬州会战在内,清军此次南侵,总共历时八个月之久,前后共计损失三十多万军队,阵亡了五名贝勒,十七名先锋大将被俘或被杀,损失战船上千艘。 虽然清军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才占领没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如今除了镇守各地的军队之外,清军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了。 就连扬州城内的三万多守军,在得知多铎大败后,果断弃城离开,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军前去接管。
满人数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军节节胜利,不少明军将领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又担心作战失利,朝廷责罚,于是纷纷降清。 这些将领心中,多多少少抱着一个想法:反正明军打不过清军,大明气数已尽,何不早点投入大清阵营,至少在满人这边,还能立功授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也是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军降将惧怕清军,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负了汉jian,国贼的骂名后,这些人心里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待昔日同胞,远比满人将领还要残忍。 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就是明朝降将孙之懈搞出来的。 清兵入关后,朝臣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满洲人。 前者蓄发盘头,后者则剃发梳辫,每次入朝官员们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态剃发梳辫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满族人的行列,可是满人嫌弃不要他,而汉族大臣们又因为他此举太恶心,也不愿意让他站在汉族人的行列里。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一怒之下就给当时的顺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原来的装束,只会有损清帝的权威。 顺治帝大为赞赏,遂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剃发令。 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荣华富贵,又见不得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辫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后,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汉人降将残忍,那也只是对待那些,可以欺负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军大杀四方,后又苏州新军千里追击,令一众明朝降将各个胆战心惊。 连满清主子都打不赢明军,他们这些奴才,还能怎么办? 士兵们开始逃兵役,有的南下进入江南避难,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索性参加当地的义军,在满清后院搞风搞雨,甚至有不少汉人降将,又开始偷偷蓄发,只等哪日明军打回来,好献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满清的兵力经此大败之后,就连巩固后方,都显得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