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真三国演义在线阅读 - 第十七回 刘大耳的城管队

第十七回 刘大耳的城管队

      你们知道么?刘备在招兵之前,竟然已经去前线打过仗了!

      你问我身份?呵呵,士兵一枚...

      《典略》上记载: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本着对各位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咱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典略》是什么东西。

      要了解三国史,《三国志》和《裴注三国志》应该是最权威的。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后来,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给《三国志》加了注解,很好的补充了原本《三国志》史料不足的缺点,要了解三国史,《裴注三国志》必看!

      除了上面两本专门记载三国历史的著作,《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也涉及到了很多三国的内容,这些书也是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途径。

      上两段文字我没有提《典略》,因为这个《典略》是野史,且已经失传。

      《典略》,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着,是一部业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野史著作。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清代名士纳兰容若辑有佚文。《典略》的作者鱼豢在正史中无传,生平无从考知。

      ——摘抄于百度

      野史是什么?是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的,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当朝统治者不利的内容很少有能进入正史的。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些事情早晚会泄露。野史作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有些内容肯定发生过,只不过碍于对当朝统治者的影响不好,所以没有记载到正史里面去。

      不说远的,就说离咱们最近的朝代清朝,最近几年考古学家们貌似已经考证出来了,顺治皇帝的最终结局是死于天花,而不是出家,他的结局符合清朝正史记载。

      然而在早几年,“顺治出家”一说的人气要远远高于生病死亡一说。我老家河北唐山遵化清东陵的顺治陵寝之所以没被孙殿英以及后来的盗墓者盗,就是因为他们相信顺治出家了,顺治陵寝里面没有顺治皇帝的尸体,所以就谈不上陪葬珍宝了。

      野史大多时候是闲谈,但肯定有真事......

      说多了说多了,sorry!接着说正题。

      咱们姑且就相信《典略》介绍刘备的这一段文字吧。

      这应该是刘备最早的作战记录。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当时一人参军,而且只是一名小兵,并不具备指挥管理权。讨伐途中发生遭遇战,战斗中刘备所在的军队失败,刘备负伤后在死人堆里装死,等敌军走远以后他才搭上故人的车跑了。

      这次的战役究竟有没有关羽和张飞还没有定论,但下面《三国志》上提到的讨伐黄巾军肯定是有这哥俩的。

      《三国志》记载着这样一段话:

      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段记载表明刘备有自己的属下了,并且有了直接的管理指挥权。

      另外提一句,这次征讨黄巾贼的主帅是卢植,也就是刘备的老师。不过卢植的学生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区区一个刘备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更何况这个学生上学时是一名问题学生,即使卢老师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印象的。

      但若听说正在战场上不惜个人性命,为国征战的年轻人是自己曾经的一个问题学生,相信卢植也会很欣慰的......

      咱们这回正式进入正题,刘备指挥的便是本章的主角——刘备手下的涿郡城管队!

      不是保安么?怎么成城管了!

      君莫急,听吾人慢慢给各位解释。

      这事得从刘备的学生时代开始讲。

      大家已经知道,刘备家并不富裕,他家的收入全部都是靠母亲卖草鞋和织席赚来的。

      这可是母亲的血汗钱啊!

      按理说,刘备应该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更何况是跟涿郡的精神偶像卢植学习。然而事与愿违,刘备的学习不咋样,用不着的事都学会了。

      无论学习如何,总归是毕业了。

      母亲赚钱不容易,不说完全让母亲回家养老,刘备自己全权负责草鞋织席的生意,当儿子的至少也应该多帮衬帮衬才对。

      刘备不......

      我觉得并不是刘备不孝顺,而是因为刘备有更高级的想法。

      他在涿郡广交朋友,当地的少年纷纷来投。结合当今社会分析,咱不说你是公务员白领,即使你只是一名有稳定收入的普通工人,你会选择投奔刘备这样的无业游民么?

      至于关羽和张飞...

      关羽是通缉犯,这一点确凿无误!无论日后多么的牛逼伟大,他开始的时候真的只是一名逃犯而已。

      张飞呢?虽然不是通缉犯,却肯定是一位纨绔子弟。

      张飞是位画家,但他最喜欢画的就是美女,穿不穿衣服不知道,但我知道张飞在涿郡鼓楼北墙上画的那副画,上面的美女肯定没穿衣服,因为这位美女叫女娲。有机会去涿郡的朋友一定要亲眼看看张飞遗留于世的作品《女娲补天图》啊!

      所以我的结论是:投奔刘备的基本都是街上的小混混。

      刘备的身份也就定型了,黑社会老大。

      一般的黑社会都会干嘛呢?无外乎就是收收保护费,顺手牵羊顺点东西罢了。

      我们当今社会的城管队都是由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拼凑起来的,除了城管队大队长(也难说),其余队员的文凭估计都是小说初中文化,因为他们的爸都是李刚,所以托人进了城管队,实现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愿望。

      二十一世纪的城管,开着带灯的大嘀嘀四处巡逻,碰到不顺眼的摊位就说人家非法经营(有时候自己没烟抽了也这么说别人),没收财产(强制收取保护费)。如果自己人太少,应付不了这些“刁民”,就打电话叫人来:“二哥,我在某某处,赶紧叫几个弟兄把这的人和货带走!”

      你们不觉得两者很相像么?

      唯一不同的是,刘备收取的保护费都是商户自愿给的,因为刘备收钱办事啊!

      ......

      刘备就属于高级流氓,他后来结识了张苏二人,就是之前我提过的捐钱给刘备招募义兵的那两位卖马的富商。这两位与刘备达成了默认的合作关系,我缺钱了你赞助我,你有事了我找人给你摆平,遇事平事,遇人平人,双赢!噢耶!

      但这两位富商资助刘备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觉得刘备以后会有大作为,现在资助他就当做投资了。

      刘备有了钱,家里条件肯定好了,虽说养活大部队的钱还不太够,但是母亲肯定不用在外抛头露面了,在家享福就可以了,史料上没有记载刘备母亲在刘备组织义兵后的文字,估计是被刘备供养起来了。

      黑道上的事儿已解决,这回该白道了。

      我们都已知道,招募义兵是朝廷的国策,目的是歼灭黄巾军。

      不过无论你招募多少军队,都应该属于朝廷而不是你招募者个人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招募者以及招募者招到的兵是属于朝廷节制的,除了打黄巾贼,你不可以让兵胡作非为,这是字面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既然士兵属于朝廷,朝廷当然就有义务表示一下,比如说发些军粮或者钱财什么的。

      我估计这些招兵老大们肯定只琢磨了第二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有没有无所谓。

      这不,刘备朝涿郡政府要东西来了。

      张苏二人虽说富甲一方,但若想养活军队,非富可敌国不可。估计这两人资助的钱财顶多够兄弟们勉强糊口而已,至于刀枪棍棒等兵器就够呛了。

      物质上虽然穷,但兄弟们没有一个有怨言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有。

      只要自己有口吃的,肯定不让兄弟们挨饿!尤其是对待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兄弟,史料上记载:先主与二人(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过,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有关羽和张飞的本事,再结合后来与诸葛亮也是“寝则同床”的经验,先主肯定也会睡我.....

      兄弟都是睡出来的!大家都是千年好基友啊!

      为了让自己的军队更像军队,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县衙找县令大人要军饷。

      县令大人坐在大堂县令椅上,眯着眼哼哼着小曲。

      “下官刘备拜见县令大人!”刘备见礼道。

      “平身吧!”县令的眼睛本就不大,还老是眯着眼儿,他cao着一口太监音儿道:“你就是那棵大桑树家的安喜尉刘备吧?长的果然很有特色,你找本县有事么?”

      “禀报大人,如今天下大乱,蛾贼黄巾猖狂,下官响应朝廷号召组建了一支义军准备上战场杀敌!奈何军饷不足以养军,故此次前来希望大人能够拨出些许军饷以助义军,报答朝廷!”刘备道。

      “我终于看清县令的眼睛有多大了!”当年星空道,“真是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

      刘备的这些话刚出口,本来一条缝的县令眼瞬间变成了演义中的张飞眼。

      然而未等县令发作,真正的张飞眼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