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二章 七至十二

第二章 七至十二

    第七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自私者,必定会损害到自身,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而不自私者,便能自然地生存和存在,整个群体也能自然地运行,自然界非高等动物的自私靠互相相生相克来相灭,而人类的自私靠规则和精神来相灭。

    第八章是经典,对如何“若水”作出了非常全面和精深的阐述,看到这段文字,能理解的人不多,能完全理解的人更少,而能真正做到的,可能就相当少了,其实在现代,可以去除其中的一些“要求”,一个是“居众人之所恶”,如果真象翻译说的那样是“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那就应该去除,而可以改成“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此种环境,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都能“若水”,必定可以得属于个人的某种“道”,如果集体都是如此,则会得属于此类集体的某种“道”,还有一个类似前面所说的翻译中的“安于卑下”,不是“安于卑下”,而是如果处于卑下时不躁,而仍然要“若水”,而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由下而上(不是指权势的地位,而是指人的心理的“地位”),一切如水一般顺势发展,而其它的翻译都很到位,其实如果说佛道相通,这里的心境是很相通的,虽然佛的对此种心境的描绘不同,如可能是无欲无求,四大皆空,而显然道的解释更人性化。

    第九章的见解也是非同小可地前瞻,不过要注意这里的“盈”和“锐”和“满”和“骄”和“功成”是不是达到了要“止”要“退”的地步,如果没到,其实不妨再盈再锐再满再功一点,而骄,这其实是一种心态,而且其实也是一种自然而生的一种心态(特别是在旁人不切实际甚至恶意可以说吹捧之下更易产生),而且是一种绝对有害的心态,没有听说骄还能胜的,没有听说骄后不犯错的,无论是小错还是大错,没有听说骄后没有隐患的,无论是大患还是小患。而如果真的如这里说的“满”、“盈”到了“止”、“退”的程度,而止,而退,这真的应该是“天之道”,而什么是达到了这种“程度”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可能要走下坡路或甚至是急走下坡路甚至是犯错乃至犯大错的时候,这时就是“满”、“盈”了,而应该“止”、“退”了,甚至还有可能在“止”、“退”一段时间后,又有空间可以来再“满”和“盈”一点,也说不定。

    第十章前半部分如道家养身之呼吸吐纳之法,而其实就是做到心静、心顺,而以此类推到治国、爱民、通理、明事,仍然是以心为轮廓,即常听说的胸怀天下、心怀万民、脑明事理,这是一种状态,而且是治国爱民明事理的必须达到的一种状态,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本身实力不够,但是是首先自己意识到必须要有这种状态,即实力不足但是状态要有,一种是在具备第一种的情况下不断有意地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如各方面扎实的知识和前面说到的审时度势、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和预见力)而真正地达到这种状态,即实力增长而且此种状态随实力增长而真正具备,所谓真正达到心境的真正的“一览众山小”的状态或说境界,这就是这一章的中心所在。

    第十一章充分说明了老聘的说理的大师风范和观察事理的智者心理,所有的物体之所以能运转能活动,都是由“有”和“无”的结合而成的,即“有”的部分一定要有效而且不多余,而一定要留出“无”的空间,否则如何让其发挥自己的功效,同样,对于人对于集体,一定要给其能让其运转的和不多余的“有”,而也一定要给其自我发挥自我成长的“无”的空间,“有”“无”的不说最佳结合而是有效或甚至最有效结合,可以用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即“健康茁壮地成长或发展”。

    第十二章也是大师之语,即一切使人声心愉悦的事物都会导致一个字,即“乱”,并不是说一定导致,而是“会”导致,色彩多了,便失去色彩的绚丽感,音乐纷杂了,一定使听觉丧失美感,而最能让人知晓的是鲜美的食物吃多了,则何来鲜美,反不如皇帝饿时一口粥之美味,而崇尚稀罕的物品,一定使人贪心大增,难免不使cao行变坏,所以,以上,均讲究一个“度”字和一个“质”字,再加一个词的话就是“分辨力”,分辨力强了,自会使乱变得“有序”,必定只会为最好的最美的而“灵敏”,而不致随时随地随意地乱心甚至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