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在线阅读 - 一二零 教熊孩子

一二零 教熊孩子

    李忠今年五岁了,已经约莫懂得很多事情。他的童年,是一群女人侍候着长大的。身为王子,就算是庶出,待遇也是十分不俗。基本上对他是有求必应。只要他好好吃饭,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可是这一切突然改变了。

    他的父亲,也就是当朝太子,那个威严的,让他惧怕和服从的男人,带着他离开了东宫,来到皇城外一个陌生的小院。他的娘和乳母都反复教导他:“你一定要听耶耶的话。不能调皮。要不然我们都要遭殃。”在近乎恐吓的环境中,他的世界中唯一的威严,就来自于他。

    李治走在前面,五岁的李忠跟在后面。李治没有让任何人知道,他亲自把李忠带上一辆马车,然后悄悄绕路,绕到了平康坊内的李宅。这里马管家早就准备好了一应物事,崔英的房间和院子,都重新整修了一番。

    “忠儿,以后,这位女子,就是你的娘亲。你要听她的话,就像听我的话一样。你记住了。”

    “不,不,我要娘,我要娘~”李忠想发脾气,就像以前一样有人会顺从他,满足他想要的一切。可是这一次他才刚使了性子,就发现自己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小小的房屋,只有三四个人,一个衣着和年纪都和他的娘亲完全不同的一个女子。她看上去更好看,更年轻,可是一种陌生感却充斥着他的心头,他明白这一切都不会有什么效果,哭了一半便呆呆的看着这一切,脸上满是恐惧。

    “忠儿,忠儿。”崔英叫了叫他,“不要怕。其实我才是你的娘。你过来,让娘摸摸你。”

    崔英的温柔的声线迅速博得了孩子的好感,他怯生生的走了两步,就被一双温柔的手所包裹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浮上他的心头,虽然味道和丰满程度不一样,但是他能识别出来,这是一个母亲的怀抱。

    “我,我饿了。”他提出了下意识的第一个要求。

    “月娥,还有没有蒸饼和鸡子?”崔英吩咐自己的侍女去取。李忠却打断道:“我要吃甜果子!”

    “忠儿,你年纪还小,不能吃太多甜食,不然会把牙齿粘坏的。”崔英劝说道。李忠还想继续反抗,看向李治时,却看到一张拉长的脸。

    “听你娘的话!”李治恶狠狠的道。李忠吓的一哆嗦,差点没哭出来。

    “干什么,不要这么吓孩子!”崔英不满的瞪了李忠一眼。在他们一个白脸一个红脸的压迫下,李忠不自觉的就把崔英当作了自己新的保护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一种以前没有依赖就联系在了这个刚见面的女人身上。

    “忠儿,现在已经很晚了,不能吃甜食。明天中午再给你吃甜果子好不好?”崔英赔上笑脸一番哄骗。

    在成人一番手腕下,李忠没有任何悬念的,就这样完成了人生的全新的洗脑历程……

    李忠的生母刘氏,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了,她并没有什么文化,当年也只是年幼的李治一时性起而播下的种。自从生下李忠,她的身份也高了不少,也远远比不上其他有名分的正妃。李治和她没有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言语,早年还偶尔过去探望,可是后来他和自己正妃的感情日渐浓厚,也只得狠下心把她放在一边,赐给了许多玉质小黄瓜了事。

    现在李治把孩子也从她身边带走,她也不能说什么。但是她每个月都可以去探视一下李忠。后来发现李忠在崔英的管教下成长的越来越好,对她的感情也逐渐疏离,她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崔英的灌顶下,李忠虽然先天不是很聪明,但好歹也开始了合格的启蒙教育。不用别的手段,光讲故事这个功夫,崔英就甩下了他的生母好几条街。加上他原本是在一群宫女侍候下成长,崔英带着他什么事都是亲历亲为,反而和他的感情是最深的。

    此外,李治也常常去看他,对他而言和以前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他并不清楚自己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这一切都是在李治和崔英的精心伪装下渐渐展开了。

    李玉也在萧妃和李治亲自关怀下慢慢长大。但是当李治提到以后要把她送到外面成长时,萧妃哭了一阵,却又坚强的说:“殿下,臣妾早就知道,身为皇家,就要承担很多额外的责任。只要殿下是为了他们好,我愿意放下这些私心。对臣妾而言,只要殿下心里能有我,就什么都值了。”

    李治抱着这些对自己情根深种的女子,不仅再次感叹古代的女子就是好哄骗。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重整国子学和太学。李治可不想让以后自己的孩子读着这些老掉牙的经典,成长为另外一群可怕的儒生。他把自己犀利的目光投向了大唐最高教育机构的学制问题。唐代并不是理学治国,处于一个门阀政治转型的阶段,他有足够的信心,去调整教育策略而不会被后世理学的儒生反对到天下大乱。更何况,每年入仕受官的数目,唐初科举不过录取百人左右,而其他的杂色如流,流外入流途径的人数大概每年一千四百人,也就是说比例在一比十左右。这意味着修改科举科目根本不会影响当时官员选择的根基。

    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常年按照制度举行的叫做常举,皇帝临时下诏额外开的叫做制举,后世也有叫“恩科”的。根据《唐六典》记载,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六科。秀才科为最高等,秀才上上等为正八品上,已下递降一等到中上第从八品下。明经降秀才三等。进士,明法甲第从第九品上,乙等降一等。

    但是实际情况秀才科是长期有名无实的,据记载,唐太宗有一次办了一次秀才科,然后请中举的举子引经据典,讨论治国方略,结果没有人能够对答。他考虑到可能是紧张而临场发挥不出来,因此让他们回去再写,结果还是没一个让他满意的。所以李世民发愁道:“朕发诏征天下俊异,才以浅近问之,咸不能答。海内贤哲,将无其人耶?朕甚忧之。”其实这主要是秀才科考试的内容不是普通学子能想到的。当时的局势也是上升到更先进的封建法制阶段,不是民间学者能够忽悠过去的年代了。因此,通过秀才科的人其实是很困难的,非穿越众不能为之!还有一部分文人,醉心词华,文体华丽,但内容空洞。这说明文学念得好和有治国思想是两回事。虽然李世民求贤若渴,但没有赶上类似于诸子百家和雅典黄金年代的好时候,不能不说是当时教育系统的失败。所幸在贞观年间,秀才科虽然中举的人少,但是一直都在开。李治希望最近重开的稷下学宫能够对秀才科有所帮助。秀才科不直接考经典也不直接考文学,但是考的是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形式,难度是相当大。至于后世常说的秀才,其实对是进士科的举子的高一级的称呼。真正的秀才,绝对是历史上的珍稀物种。

    明经虽然有甲乙丙丁四个级别,进士有甲乙两科,但其实明经从来都是按照丁第来录取,按从九品上阶录取;进士是按照乙科录取,按照从九品下阶。

    明经科和进士科从考试面上讲,要比秀才复杂。所谓明经,指通晓“二经”者。有时候也兼考《论语》和《孝经》。所谓两经,《唐六典》记载,

    ——“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中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并须兼习。”

    所谓通晓,那仅仅是倒背如流是不够的,而是要做到每一句都能举一反三,穷根究底,不可谓不是应试教育的典范。后来也有五经,三礼,三传,三史也属于明经的科目。明经科一般都是大儒门下私学所授,因为古文献大家都知道,就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人解释,那含义你知道个屁。这就是传说中的我认识每个字,但我就不明白这说的嘛玩意。说白了,古文就不是人话!说了你也不懂。不止是现在是如此,当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