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开战
翌日早晨,秋风习习,清凉舒爽。采苓照旧在院中练剑之后,才带着儿子去宜年居和杨氏一起用早饭。儿子们吃的是rou丝蔬菜粥,母女二人各一碗鸭血粉丝汤,两个猪rou菘菜包子,份量不多,刚刚够饱,但杨氏还是有些意见。 “女儿啊,湖里那些鸭子也不多,应该留给我的小外孙慢慢吃才对,怎么今儿又杀了。” “母亲,您外孙吃的这rou丝蔬菜粥,可不就是老火鸭汤做底?那好rou可是留着中午撕了再熬粥给他们吃呢。说起来,我们二人可是沾了小朋友的光了。”采苓巧笑嫣然,放下手中的筷子俯身问奶妈怀里的宝宝,“儿子,粥好不好吃?” 宝宝咽下一口青菜,大声说道:“好吃娘亲也吃。”伸手就要抓奶妈手里的勺子要挖粥,看样子是想要喂采苓。贝贝不甘示弱,什么也不说,直接抢了勺子挑了两颗米往采苓嘴边送,自己嘴里还在动啊动地嚼米粒,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可爱至极。 被儿子喂的采苓幸福得直眯眼,“谢谢宝宝和贝贝,娘亲已经吃好了,你们也快点吃哈。” 香秀从外面进来,脸色有些不好,嘴巴撅得老高,进来给杨氏和采苓福了礼后便站在一边不吭声。采苓坐直身子,淡笑着看她,“是谁惹了我们的香秀管事生气啦,说出来我叫满仓去抽他。” 香秀委屈地看着主子,“夫人人家都快气死了,您还没事人一样的。” 事情好像有些严重?采苓的声音不由得也高了起来,“怎么回事?你说清楚。” 香秀便噼里啪啦地把今早客院中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原来是孙家那边又闹了一场,一是为了早饭只有一盘粉丝和几个包子,话里话外地说杨家小气,连饭都不给客人吃饱。二是为了房子的事,那四个儿子硬说不习惯几个人挤一张炕,想要分开来睡。 “……有些话,奴婢都不好意思说出口。”香秀脸涨得通红,采苓让奶妈把儿子抱出去,让她快说,她才道:“今早奴婢才知道,原来孙家那两个丫鬟分别是孙明礼和孙明义的通房丫头,昨晚上竟叫她们在少爷们住的厢房里打了地铺早上她们去大厨房打饭的时候,在灵秀那里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的,手臂上脖子上都是紫痕,问发生了什么也不肯说,似乎昨晚不止打地铺这么简单” 杨氏皱了眉头,“那孙家少爷多大了。” 采苓想了想李玉楼给的信息,回道:“嫡长子十六,次子十四,两个庶子都是十五岁。” 杨氏冷哼道:“这么说,那孙校尉是在结发妻子怀孕之时取的妾,还取了两个” “从时间上看,是这样没错。” 采苓拧着眉心想了想,又问昨晚蔡氏那边有什么异动,香秀道春草已经来回过话,说那蔡氏是个知情知礼的人,吃过饭就和儿女在一间房里睡了,对春草也极客气。 采苓心中早有计较,客院只有四处,李玉楼要她安排的人家却有七家。虽说人家不一定都来投奔,但总要做好准备不是?昨天她把人都放在客院,不过是想观察一下人家的品行。象蔡氏这种年纪轻,儿女又才五岁和三岁,本人又本分的,还是放到内院来稳妥一些。不然人多杂乱的,出了什么问题可不好交待。 象孙家这样的,采苓原先没有想到,估计李玉楼在短时间内也搞不清楚他要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秉性。哎,有其父必有其子啊,那孙家少爷也不是什么好鸟为了不让他们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还是想办法给他们腾两间房吧。 “香秀,你去和老大夫说说,把孙家老爷子老太太请到那边去住个厢房吧,三个老人家在一起,聊天下棋什么的也开心些。老人搬出来,孙家也能松一些了。另外,等下就让蔡氏搬到翠堤居去,你跟她说清楚,后面可能还有人来,到时说不得要和别家女眷挤一挤的。” 正说着,外面有了说话声,杨氏的丫鬟春喜进来禀报,说孙夫人和方夫人来给老夫人请安,被守门的拦在门口了,问老夫人要不要见。 杨氏一口回绝了:“不见我昨晚没睡好,如今头还痛着呢,别是伤了风吧?女儿,去给为娘弄点汤药来喝一喝,去去头风。” 采苓忍不住笑了,美目流盼,莹光点点,柔声应了便起身告辞,说这就去找老大夫要方子抓药去,惹来杨氏好一阵笑骂。 采苓在长乐居见了安氏和蔡氏。安氏带了孙明媚和三个妾,蔡氏则是孤身一人来的。一进屋,互相客气一番,除了蔡氏半低着头坐在椅上慢慢品茶,另外那几个简直眼睛都不够用,望着屋里的摆设直冒精光。 孙明媚穿了一套嫩黄色衣裙,显得娇嫩妩媚,偶尔看向采苓的眼中,比昨日多了一些敬畏,但那种不屑和鄙夷却没有减少。这让采苓很奇怪,到底是什么人在孙明媚面前说了什么,竟让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这般羡慕嫉妒恨的。 闲谈了几句,采苓便没了兴趣。蔡氏不怎么说话,多数时间都是在听。而安氏则一直喋喋不休地旁敲侧击,问杨家是不是做了什么好买卖,挣了这样大的家业。又问杨校尉的兄弟姐妹是不是也住在这里,怎么也不叫出来见上一见。 采苓知道她是看中了内院的院子又多又大,想搬进来住,便道:“孙夫人有所不知,杨家本是江南淮城人,前年家乡发了大水,一家子都被冲散了,我和母亲辗转来到盛京落了户,生了儿子,用我的嫁妆银子置办了几亩田地渡日。我家老爷今年才找来的,其他的兄弟姐妹到现在也没有消息,唉,不知是生是死……” 见安氏脸色有些难看,采苓心中暗暗冷笑,又道:“我家老爷心地善良,在大军开拔之前来了信,要杨梅尽量照顾一下随军的同袍家眷。相公所求,杨梅自是没有什么意见,只是难免顾此失彼,心中惶恐。两位嫂嫂,杨梅年轻不经事,过几日另外几家来了的话,可能还要嫂嫂们多多帮衬才行。” “还有几家?”安氏和蔡氏都大吃一惊。 “是,听说是几位七品校尉、副尉的女眷,只怕到时候不仅客院会住满,这内院的三间空院子也会用上。” 安氏这会儿明白了,自己怕是不能住到这内院来了,孙海涛才是个八品宣节校尉,人家可是七品 安氏没了攀谈的兴致,采苓趁机跟她提了安排孙海涛父母搬去和王老大夫同住,又跟蔡氏说了要她搬到内院翠堤居,两人都没有什么异议,采苓便端茶送客。她可没时间整日陪着这些闲人闲聊家常。 到了八月底,东北军打过了边境,在草原上和西凉人干了一架,各有死伤。消息传回,盛京城更乱了,所有商铺都不开门,菜市场更是冷清得只剩下凋零的树叶随风飞来飞去。偶尔有城外的菜农挑一担蔬菜来卖,才进城门就被哄抢一空,无论翻多少倍的价钱都有人买。 又过得几日,许多小百姓家中吃完了存粮,开始出现砸米店的,庄知府见势头不妙,立刻开官仓,每日按户籍人头卖粮。巡城的兵马也加派了人手,日夜不停地转街,看见打砸抢的,一律就地处决,根本就不用带回衙门去审了。这一举动着实吓坏了一些人,让盛京城安静了几天。 九月中旬,盛京城外开始出现难民,都是从边境线上逃过来的,丰收去东蓠居拉菜回来,跟采苓报说官府已经在城外寻了地建了草棚,专门安置难民,还有士兵施粥。 采苓听了就有个奇怪的感觉,官府开仓放粮,提前准备好难民安置点,似乎一切都在照计划按部就班进行似的。惹不是百姓自己慌乱,一切都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满仓奉命带了一袋面粉和两把大蒜去宋大宝家打听消息,回来跟采苓报告,说宋大宝说的,让少出门,少出城,安心在家呆着,不几日就会有转机。 采苓猜不透所谓的转机是什么,但李玉楼交待她看顾的人家还有五家没有露面,那些都是随军家属,一向住在大营附近的镇子上,就象孙家和方家以前住的巨峰镇。人没有来,是否前线的战况并不激烈,对这边的威胁不大? 采苓没有因此放松警惕,这场战争来得有点莫名其妙,其中不泛阴谋诡计,现在这一切说不定都是假象,做好万全的准备总没有大错。 孙家那院子这几天又不安生了,几个儿子被困了月余,早就呆不住了,嚷嚷着既然西凉人打不过来,不如搬回巨峰镇去,省得在这里憋得难受。 安氏也有些意动,杨家再好,也不如自家自在,就去找采苓商量说过几天搬回去。采苓当然没意见,还说走时让他们带点粮食,省得回去没地方买。她的大方让安氏喜出望外,不用她开口要了。 就在孙家开始打包行李的时候,采苓等了一个多月的白家和郑家到了。这突如其来的两家人比较狼狈,衣着凌乱陈旧不说,还面带惊惧,连喝了几杯热茶才告诉采苓:“西凉人打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