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平定突厥】
因为李世民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颉利突利叔侄被成功地离间。☆→☆→,突利对李世民心悦诚服,不想再与其为敌。 他自认为只有和李世民这样的英雄豪杰才有共同语言,所以愿意和李世民结为真正的异性兄弟。而颉利在膨胀的野心驱动下,还一直想通过战争征服唐朝的锦绣河山。 第二件奇事: 《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刚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的李世民,就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颉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权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稳之际,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举灭掉大唐更好。颉利的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而后挺进到武功(今陕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今陕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地区野战军总司令(泾州道行军总管),进军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果然勇不可挡,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1000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的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突厥骑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扬数十里。长安兵力空虚只有几万人马,不得不实行戒严,军民人心惶惶。 颉利派遣谋臣执失思力来长安。侦察唐朝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颉利突利二位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来啦!”李世民说:“我曾经和你们可汗当面盟约。你们怎么又出尔反尔。况且当初我们大军去的时候,你们两位可汗都和我说的好好的。所以。我还赏赐给你们数不清的珠宝和丝绸。你们怎敢又擅自进兵到我的国都附近,还在这里夸夸其谈? 现在我就杀了你,来祭旗立威!”执失思力吓得连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闹大,都劝李世民不如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以礼遣返算了。 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把他关押在门下省,听候发落。他决定亲自化解这场干戈,再给贪婪的颉利上一课。于是,李世民带着萧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6个文臣武将,出玄武门来到渭水便桥旁。又一次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高盛呵斥中气十足,责问颉利为什么背叛盟约?突厥贵族看见李世民“天颜”都十分震惊,纷纷下马跪拜,颉利拦都拦不住。一会儿,唐军抵达。铠甲鲜明旌旗招展军容整肃,突厥人非常惊恐,摸不清唐军的底细。 李世民与颉利各自端坐马上,大军远远地隔岸对峙。萧瑀以为李世民大意轻敌。 李世民就先给他上了一课,揭示了他的战略意图。李世民说:“我的思考已经成熟了。不是你们预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挥师进犯,是认为我朝发生了变故,不能再打仗。我们要是关起城门一味防守,突厥一定会对中原大肆掠夺。 所以。我偏偏就带这么几个人出来和他对阵,表示无所畏惧。我们还让大军列阵,让他们知道我决战的信心。他们深入大唐境内。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们一定能打赢。 要是讲和。则能维护和平大局。克敌制胜,就在此一举了!”一切都让李世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没过多久颉利果然派人请求和谈,李世民答应“再给突厥人一次机会”。第二天,李世民和颉利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盟誓,签署了和平协议,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说起这个便桥,还真是有些来头。这可不是一座随随便便的桥,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桥。便桥今称西渭桥,位于在今陕西咸阳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于西汉。因位桥与汉长安城西南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被称为便门,所以桥也被称为“便桥”。 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指的就是这座桥。在唐朝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发生在这里。李世民与颉利的会盟,更使这座桥名扬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窜的过程中,为断绝叛军的追击,便桥被杨国忠下令放火烧毁,之后就废弃了。 突厥人都已经撤了,这唐军阵营内部的萧瑀等人还在云里雾里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为何取胜的将士,请教道:“颉利率领举国之兵来进犯时,很多将军请命和他打一张。您没有批准。 现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也是被这帮不太聪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气又好笑,只好再给他们“生动地补上一课”。“我刚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没有完全安定,老百姓还没有富裕,所以和为上策。 一旦和这些人打起来,一定会给官兵带来较大伤亡,老百姓都会遭殃。所以我们暂停干戈来使百姓得到休养,同时又可以给这些少数民族体现我们的恩惠和信义……突厥人多势众但是心不齐,他们的君臣都唯利是图。 颉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将军都来拜见我。我把他们灌醉然后绑起来,这形势就对我们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长孙无忌和李靖秘密率军到达幽州(今北京)来策应。 如果我们的大军断绝了突厥人的后路,又在阵前设下埋伏,取胜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刚刚接班,执掌国家贵在平稳。一旦和他们打起仗来,双方一定都会死伤惨重。他们被我们打败。却不会灭亡。那就会因为害怕而和我们结怨,这样划算吗? 现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们只是损失一些财物。突厥人一定会骄傲轻狂胸无大志,而骄傲会是灭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说:‘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先给他们一些东西’(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萧瑀等人听后,对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全体下马,对着皇帝拜了又拜,还说:“这不是我们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于是,李世民下令豆卢宽赵绰等人护送突厥人退兵。颉利向大唐进献骏马3000匹羊1万多头。李世民一概不接受,并对突厥使者说:“让你们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给我送回来,送这些牲畜算怎么回事!”在游牧的突厥人看来牛马羊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民尤其是农民,他是劳动力,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就是文明的差异啊! 史书的记载。真可谓精彩绝伦。我们可以称之为“盟胡虏便桥申约,展雄才六骑退敌”。新旧《唐书》对此记述大同小异,可见这件事应该基本符合事实。当然,在具体细节上难免有些夸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视矮化颉利可汗。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旧唐书》上说的那么神气。此时唐朝国力有限。军队猝不及防。李世民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他个人的气势确实很有威慑力。“气场”很强。颉利见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军军容威严。自己就先泄气了。颉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实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强者,他只能认栽。当颉利听到李世民许诺要赏赐不少金银财宝,自己也有了台阶可下。所以,便请求结盟。一场大战就这样,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接下来东突厥的形势将急转直下,而厚积薄发的大唐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平定东突厥 颉利退兵后的突厥,各种潜在的危机不断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颉利的威信也不断下降。但颉利还不断加重对各部的勒索,贵族们纷纷谋划叛离。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落对其不满加深,另立薛延陀为可汗。俗话说“屋漏又逢连阴雨,破船偏遇当头风”,这话一点都不假。可怜的突厥地区又连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灾,牲畜大量被冻死饿死,势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怀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紧与唐朝联络。突利首先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并与颉利可汗决裂。贞观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说,自己和颉利的既矛盾已经很尖锐了,请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里应外合。 于是,李世民命令秦武通率领并州兵马,进行接应。十二月,突利和他的亲信郁射设荫奈特勒等率部前来归顺,再次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突利来长安后,看到李世民隆重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感激涕零。李世民还拜其为禁军第二军军长(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封户700,后又加封为都督。 李世民对他说:“我想要中原安定,也不想使你的宗族灭亡,所以让你做都督。大家不要相互袭扰,你可以长期做大唐的屏障。”631年,29岁的突利病死在中原,李世民亲自为他的墓碑题词,以示哀悼。 而唐朝一方,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统治更加稳固,经济也得以恢复。李世民积极对突厥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皇宫显德殿内习武,逐渐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大唐天公作美。风调雨顺。 629年秋,关中大丰收。李世民认为反击东突厥的时机成熟了。这年冬天,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等。带领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第二年(630年)正月,李靖进屯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制胜地夜袭定襄(今山西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到碛口(在今山西临县)。 突厥贵族康苏密等看到颉利败局已定,就带着杨广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作为见面礼,前来投降。到了二月份,颉利只能东躲**地到处打游击了。逃窜到铁山(在今内蒙古阴山以北)时,只剩下狼狈不堪的几万人马。 颉利此时已经无计可施,只得再次派遣执失思力出使大唐。不过。这次执失思力再也没有上次那样的嚣张气焰了。他是代表颉利来向大唐皇帝请罪的,请求全国归附唐朝。 李世民派筵席和祭祀事务部长(鸿胪寺卿,正四品)唐俭和将军安修仁手持代表国家的节杖,对不知所措的执失思力进行安抚。执失思力赶紧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突厥国内,大唐接受我们和谈归附的请求了,颉利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突厥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只是大唐的一种政治策略,大唐已经在着手彻底解决这个让中原王朝头疼了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了。 原来。李世民早已对颉利的信誉问题产生了怀疑,他认定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再也不愿意给垂死挣扎的颉利以任何保存实力的机会了。他决定,督促李靖他们趁热打铁。再给颉利最后一击,彻底解决这个言而无信的家伙。 三月,李靖李勣趁着双方接触谈判的时机。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藏身之处,大举进兵。唐军在铁山附近一举全歼突厥军队。占领了大漠南北。惊魂落魄的颉利可汗早已威风不再,他找了一匹千里马准备向西逃窜到吐谷(yu)浑(鲜卑族的一支。控制区域在今青海)。 但当他逃到他的侄子沙钵罗的部落时,被唐军副总司令(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的部队俘获,并立刻被送到长安献俘,东突厥灭亡(682年,突厥残余势力曾再度建立后突厥帝国,最终在744年亡于回纥)。大唐终于肃清了这股危害边疆多年的强大势力,版图也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10多万人投降唐朝。
这一战是李靖军事生涯的最高成就。李世民激动地对他说:“当年李陵带着5000人马,其间曾投降匈奴,尚且在青史留名。现在你只带领3000轻骑兵深入敌境,收复定襄威震北方,实在是古今未有为的功勋啊!”不久,李靖因功被封为代国公。 李世民时代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包括对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近300年的基业。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颉利可汗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原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四月初三,意气风发的李世民大帝登上顺天门(长安宫城正南门),召见他的俘虏——突厥颉利可汗。李世民当面责斥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并历数他掠夺百姓的5大罪状等等。 颉利作为一个失败者,已经没有丝毫的发言权。面对着李世民这样千载难逢的雄主,他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风,此时惟有腿若筛糠魂飞魄散满嘴求饶,歌颂李世民的伟大圣明,希望人家能留自己一条性命。有些人就是这样,平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是一到生死关头,贪生怕死的窝囊样就暴露无遗了。 独裁者尤其对生有着深深的眷恋,安史之乱时仓皇逃往四川的李隆基,八国联军侵华时化妆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不都是这种德性吗?李世民看到这个曾经让自己忌惮几分的颉利可汗,如今拜倒在自己脚下可怜巴巴一副落水狗的模样。成就感虚荣心一下子都满足了。 所以,胜利者李世民语气放缓了一些。决定暂时放他一马。李世民对颉利说:“凡是对我有功的,我一定不会忘记他;和我有仇恨恩怨的。我却最终会忘记他。要说起来,你的罪状确实不小。你这个人曾经多次言而无信,侵犯我大唐的疆土。 不过,自从渭水会盟以来,你没有大规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先不杀你,只把你的罪行先记录下来,以观后效。”颉利对大唐的不杀之恩,感激流涕。 随后。李世民把颉利和他的家属安置在皇家车马署(太仆寺),厚加款待。颉利却依然闷闷不乐,毕竟以前吆五喝六前呼后拥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不住房屋,而在院子里搭起了帐篷(就像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一样)。 经常同家人一起悲歌哭泣,逐渐地身体消瘦面容憔悴。李世民知道了,就格外开恩派他担任虢(guo)州州长(刺史,州治在今河南灵宝)。并且对他说:“虢州靠近山区,麋鹿等野兽很多,你可以经常去游猎。”颉利舍不得长安的繁华而不愿前去。李世民就又任命他做禁军第二军长(右卫大将军),并赏赐他大量田宅。 4年后一代枭雄颉利病死,李世民召集他的旧部按照突厥风俗对他进行火葬,还在灞水东面为他修建了高大的坟墓。追封他为赠归义王。并让他儿子终身世袭其职位。李世民正在以自己以德报怨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感动所有人,包括他原来的敌人。 东突厥灭亡之后。不少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如何处理他们,这是个大问题。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一些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使他们逐渐汉化,变成汉人。 还有一些大臣像魏征等,认为突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迁到内地会形成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地。李世民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对魏征言听计从,可是这次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同意了温彦博的主张。温彦博建议把内迁的突厥人安置在朔方(今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这也体现了魏征的狭隘短视和李世民胸襟的广阔,有江海般的度量才能成就这样的不世之功。原来突厥的首领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样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不少内迁的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这就是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啊。 据统计,当时长安城有近万户突厥人家,城内蕃汉杂居,少数民族人有的戴汉帽的,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李世民还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中郎将等高级武官。 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100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堂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身着唐朝官服带刀上朝,唐王朝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多民族政权。连宋朝人都说,“夷狄之臣”来到中原的以唐朝为多。 这样一来,突厥人从上到下由里到外,对李世民对大唐都算是彻底心服口服了。再过些年后,迁入内地的突厥人经过通婚和交流,与汉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这样的归顺,是自愿的彻底的温和的,使得后世许多朝代羡慕不已望尘莫及。 到了李治时代的657年,大将苏定方又消灭了顽固而凶狠的西突厥,最终使突厥势力从此正式退出中国境内。东突厥问题逐步解决了,西南还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它与唐政府也是平等关系。时而与唐和好,时而又使大唐感到不安,它就是——吐蕃。对待吐蕃,李世民采取的是一种温和的措施。(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