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长生根
转过天来,一大早就有盛京一号上的人前来邀请大家。 李之一行人待在盛京零号,客人们都在另两只船上。 每船都有各自的后厨,马赫迪派人来相请,吃早饭仅是表面,继续昨日里的轻松愉快旅程才是目的。 今日里他们的目的地是四明山,那里是明州以及附近的慈溪、鄞州、奉化、剡县、上虞等地灼灼生辉的地标。 江南之地,山以灵秀为美,四明山山峦青翠相连,溪流潺潺,四季分明、色彩斑斓的植被,以及山野人家,就是来到明州,不能不去的风雅陶怡所在。 更因唐时文风鼎盛,那里更是诗人游历的必经之处。 他们或单骑仗剑做壮游;或淡泊红尘、投身山水做隐游;或时危身适越做避乱游,四明山就是一处绝佳的山水诗发源地之一。 浙东唐诗之路铺设在明绍平原之上,就如同山水交汇抵达的明州。 千百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路过这里,又有多少人为此留下过只字片语。 岁月奔赴前行,历史层层积淀,明州的往昔今日,就记载在那些杂草丛生的山野间,因为承载着唐诗之路的过往,而展现出景色之外的另一种文人雅趣。 李之一行人,足足备下了几十架马车,浩浩荡荡抵达四明山。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此山中的四明山洞,即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九洞天。 由此可见,这里会多道教潜隐默修之士,这些人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因此四明山上极多兴建宫观,修道者们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如此道侣栖止之地,香客游人自然会是络绎不绝,尽管这里的道家气息与西域人宗教信仰相异,但不影响他们的崇敬与猎奇心理。 有这般多的异国他教信徒齐齐出现,一水的异域风情长袍、头巾,自然引来游客之外山上各道观道人的注意。 因而不等他们攀沿至半山腰,就有十几名各观道人前来相请。 此等事件出现,更引起西域人对于东方大唐民风的喜爱与敬重。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国家,异教之间是相互仇视的,争斗之外,至多置之不理,相互间关系冷若寒冰,绝少出现这种隆重善待之举。 对于他们而言,大唐是世界上的盛世王朝,无论是从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强军的威慑力,都知道在东方有个富有强大的大唐帝国。 所以,这些位阿拉伯土豪都十分向往,在见识到大唐让人瞠目的奢华后,他们更想了解这个国家怎般富庶起来,百姓是否勤劳肯干,官员是否勤于政事等等。 由于今日又见识到异教对于自己的盛情,心内好感转眼就成倍的提升。 而对于东土道教人士来说,善待异教与教义中的济世救人是一脉相传。 再因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兼爱互助一样被道家教义涵盖,乐生好善等思想与内容,也就自然而然为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所接受。 这种豁达大度的包容心,就是对异域人的友爱体现,因而在第一座叫做永济观的宽敞祠堂内,西域人就深刻感受到道家人士的推诚相见。 此时刚好午时将到,永济观是个有几百名化外修行者的大型观邸,多出来百十人用餐,也算不得什么。 但李之深知礼情往来的重要性,于第一时间,就暗自嘱咐夫人们去前殿投些香火钱。 清绮也不含糊,也是不数,给庞啼、懿懿、瑜然各捧出几百两银子,各自恭拜后投入功德箱。 终归一百多人也不是个小数目,尽管呈上的是清真席,其中也不乏某些山珍海味等贵重食材。 永济观的主持叫做尚清,观内也并非修炼派系,在得知李之与骊山老君殿有密切交往后,态度更是热切了很多。 老君殿被唐高祖赐封为皇家祠堂,并随之邀请到很多道教高贤入驻,因此在整个大唐可谓是大名鼎鼎,更不要说在道教人眼中的极高地位了。 当然尚清主持并不是什么人都请,这么多装扮富贵的异域人一起出现,显然不会是简单人物。 况且,既然是修道之人,这些人里自然会有修炼者存在,即使仅是零星数位,境界也不是多高,但也能体察出,来人里的修炼者数目之多,境界之高深。 纵使化外人士,也需要广结善缘,于是才有了此次热诚相邀举措。 山上其他宫观主持也都是类似心态,均来到相陪,在得知李之身份后,都是暗自窃喜。 李之很大方,随手就布施了整整一马车之数的宣纸,这东西是万能馈赠佳品,较之银两更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