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意义重大的一天
因为有上官婉儿的存在,这位能洞悉政事中微妙的武后身边人,会让李之今后的计划铺展有的放矢。 武后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刘禅也是这种人,但是他不需要为当皇帝而努力。 这位女皇为了当皇帝动过不少心思,最后一度把家族逼上了绝境,虽然凭借她的权术成功解套,不过如果她不是太后,而是从丞相变成皇帝的,那权术再强也只能等着灭族了。 大唐皇位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武后就吃亏在她的名不正、言不顺,更不要说改朝换代这种触及李姓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了。 李姓皇族影响力根深蒂固,武后唯一能保证自己政权长久的方式,就是扩张自己的皇族,但这是应付大族强盛根基的饮鸩止渴招数。 魏晋南北朝玩了三百年,皇族内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还是不得不再次踏进去。 隋、唐承接的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世而统一的,魏晋南北朝大致是关中、河北和江南三个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随之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区域利益集团。 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属于关中利益集团独大,当然就引起了其他两大利益集团,尤其是河北利益集团的不满,江南利益集团在侯景之乱以及随后的江南战乱中损失惨重。 关中利益集团,即关陇贵族集团的形成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关,因东魏高仲密投降引起的邙山大战,西魏从六镇带来的人损失殆尽,而六镇故地多为东魏占据。 为了重新武装,为了稳定政权,不得不向关陇本土大族让步,西魏应该是第一个从法律上承认大族可以合法的拥有武装的政权,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最顶层的大族了。 大族强盛,关中利益集团就表现的像门阀政治的东晋了,大族轮流坐庄。 所以,隋唐帝王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不仅要处理内部大族强盛,轮流坐庄的关中内部问题,也要处理河北、江南两个被征服的利益集团的“外部”问题。 对于“外部”问题,主流还是拉江南压河北,隋文帝太子杨勇的被废就牵扯河北势力,杨坚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就让杨勇坐镇洛阳,管理旧齐之地,杨勇也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了密切的关系。 杨广担任伐陈统帅,后来又任扬州总管,管理江南,杨广和江南利益集团有密切关系,此人手下曾说夺嫡不成功,就割据江南,复梁陈之旧,可见他和江南利益集团的关系。 唐朝取代隋朝后,再度面临隋朝面对的问题,内有关陇大族强盛,外有河北、江南利益集团盘踞。 应对之法也就差不多了,扩张皇族,拉江南压河北。 唐高宗继位后,母家长孙氏、妻家王氏都是关陇大族,王皇后是西魏元勋王思政孙女,属于关陇系。 长孙无忌一上手,就把两个重要的皇族成员吴王和江夏王砍了,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削弱皇族,然后呢,自然就要篡位了,杨坚就是上位的。 当然,就引起了其他利益集团的不满,贵族政治最忌讳一家独大,大小通吃。 削弱长孙无忌集团,就从王皇后开始了,武则天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家族地位、家族人脉网络是不强的,但是武则天父亲又是跟着李渊太原起兵的功臣,关系是很微妙的。 让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应该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关陇系的不满,又能削弱长孙无忌集团。长孙无忌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王立武。 普遍贵族应该是坐看风云起的,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格局出现,但也不愿意参与到最高权力纷争中太深,输了往往是要满门抄斩的。一心支持长孙无忌的没几个,一心支持唐高宗的其实也没几个。 一旦武则天的改朝换代得成,那时候的局势就与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世代完全是两码事了,若没有此举,武则天作为李姓皇族的媳妇暂代执掌大唐还算个理由,此时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她自己扯了下来。 于是,大族之间的表面平衡被打破了,只要有人大旗一挥,希望火中取栗的投机势力们,就会纷纷汇集在大旗下。 到那时,武则天就不仅仅不面对的内忧外患了,重新树立李姓为太子乃大势所趋,她那点册立武氏后人的想法只能是笑话。 李之早已猜测,高宗就是在那些大族里早早布下了暗手,就等着改朝换代的女皇点燃这把火,说穿了,他已经看透了在自己身边几十年的皇后野心的偌大。 所以,高宗才只安排李之关照那些李姓人,而不是利用他来搞什么纵横捭阖,因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家,熟谙势力存在现状,懂得如何借势,才是最基本前提。 为何李之敢于将山东门阀介入渤海湾航道运输,以及与太平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大唐门阀大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魏晋延续下来的山东旧族,以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赵郡李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悠久,力大根深,家族分支遍天下,在地方及百姓中有极大的权势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