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零式战斗机二
说到减重,那可是堀越二郎的拿手好戏。 在“96式”舰载战斗机上,他已经干过了一次。 本着“工匠精神”,设计师们把每一个零件都提出来。 不管它多么小,只要是在强度允许的范围内,都尽可能的减弱削薄。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堀越二郎明确的设计团队成员。 “对于每一个受力部件,都要尽可能的精确计算其必需的强度最小范围,重量计算要精确到机身的十万分之一。” 12试舰载战斗机的总量预估为2300公斤,换而言之要精确到23克。 出人意料的是,堀越二郎的第一个目标是竟然是海军方面的设计规划。 一直以来,海军战斗机的机身承力部件设定的强度系数是1.8。 也就是说,在最大受力1.8倍时,部件仍能保持不断裂。 堀越二郎却认为毫无必要,他把系数改成1.6。 出人意料的是,海军方面得知此事时,竟然没有大发雷霆。 也没有把堀越二郎请到宪兵队喝茶,顺带聊一聊长久住宿的问题。 得到军方的默许以后,堀越二郎的胆子越来越大。 本着“有弱的,就不用强的”原则,设计团队尽可能的将零件减弱削薄。 原来需要10个铆钉,现在就用8个。 铆钉的直径是3.5厘米,那就改成3厘米。 蒙皮厚度是1厘米,那就改成0.8厘米。 这还不算,堀越二郎还把手脚动到机翼上。 翼梁需要支撑机翼的上下蒙皮,这需要相当的强度,降低材料的厚度肯定是不行的。 研发团队在精确计算以后,在翼梁上开了很多圆孔,以减轻机翼的整体重量。 可就是这样,重量依旧无法控制在2300公斤。 就在堀越二郎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收到一个好消息。 倭国的航空材料取得了新的进步,住友金属公司研制出了新一代的硬铝材料。 早在34年前后,倭国国内就能生产“杜拉铝”。 这在当时称之为“超铝合金”,简称“sdh”。抗拉强度为45公斤厘米。 这时,住友金属又研发出强度更高的铝合金,倭国国内称之为“超超铝合金”,简称“esd”.抗拉强度可以达到60公斤厘米。 堀越二郎立刻将“esd”用在翼梁上,但他并没有想到,这种超硬铝合金的强度确实不错,但它个很大的缺点“易疲劳,”这在将来惹了很多的麻烦。 但现在,堀越二郎还不知道,为了提高飞行速度,新型飞机放弃了惯用的固定起落架,改用了可收放的单轮起落架,这在倭国战斗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38年7月11日,“12试舰载战斗机”的木制全尺寸模型提交海军验收。 试飞员的第一感觉居然是大,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意见。 就这样,“12试舰载战斗机”的整体方案顺利通过了。 可就在设计团队转入原型机制造阶段时,海军又跳出来找事了。 “12试舰载战斗机的发动机,必须改用中岛飞机公司的荣12式!” “荣12型”发动机的起飞功率为940马力,在4200米高度的最大功率950马力,算起来比“瑞星13型”要好一点。 消息传来,三菱公司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