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最爽新人生在线阅读 - 903.背后的意义

903.背后的意义

    北桐市绝对不能算是宜居城市,因为按照国家的标准,北桐市还差了一截。

    但你不能说北桐市不宜居,这里的气候好,温度好,环境好,邻里之间的而关系也好,犯罪率也低,拥有所有小城市都具备的安逸和祥和。

    最重要的是,北桐市的数任领导都是干实事儿的人,主政期间,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出谋划策。

    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改造,河道治理,河道清理,绿化植被,市政建设……基本上只要你能想到的,市府的领导们都在为此而努力。

    当然了,代价也是巨大的,据市府内部的熟人说,如今北桐市,已经欠了银行差不多一百个亿的资金了。这些资金全部用来发展城市,城市是变好了,但财政方面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相比城市发展建设中需要用到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以及整体的规模。周方远提出来的养老社区计划,真的不是什么大手笔。

    但对于北桐市的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宜居城市的评选里,有很大一个因素,就是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问题。

    我国的于2007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这个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实行百分制,宜居指数达到80且没有否定条件即认为是“宜居城市”。这其中,老人养老的问题,便是划在社会文明内的,宜居城市,那是要做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而且还不止于此,事实上,小孩的成长环境越好,对城市的发展就越好。同理,老人的养老环境越好,对城市的发挥在那也至关重要。

    于月由华夏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月通过专家初审,2007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cao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其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大公园,一般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非常适宜的气温条件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道系统,美丽的广场,艺术的街道,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众多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重要的历史遗迹,多种图书馆及美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满足多种内容游憩要求的大游乐场,多样化的邻里环境等。

    宜居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线,亲和的社区邻里关系,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等;城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业职位,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财政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城市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歌剧院等,浓郁的文化氛围,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各种展览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当然,城市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自然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质环境为载体,而城市自然物质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社会人文内容。

    早在1997年,就曾经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共同发起,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宜居城市评审活动。该项活动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许可,国际公园协会主办的国际性非赢利评审活动。

    其宗旨是关注城市环境改善,以可居住为主题,鼓励通过最有效环境治理、改造、更新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以环境改造为先导的城市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质的保护与发扬、城市规划对城市环境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撑等。因此,这项赛事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城市建设的“绿色奥斯卡”奖。因此这项活动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城市参加。2004年规模空前,世界各国的初赛城市及社区近300个,进入决赛的城市包括来自16个国家的共51个城市。

    赛事最初定为“国际花园城市”。

    评判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城市景观的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建设等,对城市评价的硬件内容多于软件内容。随着世界城市发展面临了共同的问题:环境污染与治理、能源短缺、交通矛盾、再生资源生产、能源的循环利用等,该项赛事的竞赛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明确提出把“宜居”作为重点评比内容之一。而后竞赛的名称也改为“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