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贾志刚说春秋在线阅读 - 第19节

第19节

    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但是,有一个人高兴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

    “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

    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怕死,当面求饶,承诺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

    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祭嘛,各为其主嘛。”

    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孙阏。而在杀死公孙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数满于十,就是说十月份是个好日子。

    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

    “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譬如鲁国和齐国。

    第二十二章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绝不是随手就把哪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主要对付狄人。这样,周朝初期三个能力最强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

    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机会。

    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诸侯国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郎,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周朝元勋

    传说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个儿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纣王所害。老二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老三姬鲜,老四姬旦。在所有儿子中,姬发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贤能的。而姬旦最孝顺最友爱,在所有人中鹤立鸡群。史记如此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姜太公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是老师又是义父,实际上还是岳父。而“周公为辅”,翻译过来,周公就是总理了。弟弟当中,类似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铎、卫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干的,跟着四哥辅佐二哥。

    那时候,姜太公老爷子岁数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周公带着弟兄们干。武王十一年,周军进军牧野,会战商纣军队,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气。之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一举击溃商军主力。

    周军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纣王跳楼自杀,武王亲自砍了纣王的头。之后,前往神庙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时候没有三军,但是仪仗队是有的。我们想象一下,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庙,左边周公手持大钺音越,右边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保护武王。什么是钺就是斧头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来做礼仪用。

    前文说了,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国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带。不过,周公没有去,留下来继续担任中央政府总理。

    平定叛乱

    周朝灭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当时天下远远没有平定,于是大家都很惊慌。这个时候,周公写了祷词来向祖先祈祷,请求神明允许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后将祷词放在祖庙的金滕匮里,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漏。

    但是,武王还是在不久后逝世了。从科学的角度说,祷告是没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发出请求,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谁也不敢去胡说八道。

    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时候只有十三岁,换了太平年代,没问题,就算还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十三岁显然无法驾驭那样的世界。没错,郑庄公十三岁能忍,可是,成王那个年代,靠忍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气地,或者说义不容辞地继续留下来,继续当总理。而且,他不止当总理,他还当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来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当了摄政,很多人不满、嫉妒、不服。事实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谓的学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断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这里,顺便向这些所谓的学者表示鄙视,骗稿费骗职称也该选择一种稍微有点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坟过日子是要遭天谴的。

    老三管叔鲜是最红眼的,大概他以为兄终弟及也该轮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与周公有多大差距,为什么周公能做总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样,管叔煽动了弟弟蔡叔度准备谋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联手,这直接就等于把自己定位为叛乱了。

    在叛乱之前,管叔鲜还是先采取了舆论攻势,在民间广泛传播“周公要篡位”的谣言。谣言说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们也开始怀疑了。

    周公是什么人周公所站的高度是管叔们想象不到的。

    对付几个小泥鳅,周公是有把握的,他采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军队,常备不懈。

    在这一点上,周公是有经验的,他参加了伐纣,属于文武双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头团结。

    周公在流言传来的时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请来恳谈,太公、周公和召公是当时的三巨头。关于召公,史料里并不翔实,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并且与成王的关系很近。在这里,我们认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么我们最近越来越说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说话很直,他也开始怀疑周公图谋不轨,但是,他了解四哥的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说了出来。

    “二位,我之所以摄政,都是为了祖先的基业,为了大周朝。当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岁数又小,而天下远远没有太平,我只好这样做。等他长大,我自然会把王位还给他。”周公说。周公的话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周公说话是算数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还怕什么

    第三招,各个击破。

    在太公和召公表态支持之后,周公开始战略部署。从各种迹象来看,管叔鲜邀请了淮夷和徐戎为盟友,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威胁将是很大的。于是周公让自己的大儿子伯禽去了鲁国,当然,带走了相当一部分兵力。这样,管叔鲜和武庚禄父就处在周朝和鲁国的夹击之中,而同时,鲁国还能分隔管叔鲜和淮夷的联络,如果需要的话,姜太公的齐**队随时可以南下援助鲁国。

    一切部署妥当,周公开始下手了。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忍的时候忍,该下手的时候,决不犹豫。

    以周成王的名义,周公率领周朝大军东征,同时,展伯禽在东线佯攻淮夷,牵制对方力量。

    历史事实证明周公伟大的战略眼光,也证明管叔不过是一个没头脑的人物。周朝大军很快摧毁了管叔和武庚禄父的军队,之后将两名首恶处死,而被煽动造反的两个弟弟蔡叔度和霍叔处都只受到革去爵位和降低爵位的处罚,周公对自己的弟弟可以说足够宽容。

    在铲除管叔和武庚禄父之后,周朝军队与鲁公伯禽合兵一处,在东线放开手脚进攻淮夷,最终征服淮夷和徐戎,扩大了疆土,使得鲁国的地盘从山东中部扩张到山东南部、安徽东部和江苏北部。

    忠心耿耿

    成王刚继位的时候,年纪小,身体也不太好。周公剪了自己的指甲,投到黄河中去,向河神祈祷:“成王还小,还没有见识,如果有什么过错的话,就都算到我的头上吧。”

    祈祷完之后,周公把祷文藏在自己的总理府中。

    有人说,剪个指甲那算什么错,古人认为,头发和指甲都是父母给的,不可以随便抛弃。后来曹cao有了割发代首的故事,也是这个原因。将指甲抛进黄河,等于告诉河神:如果我犯了错,愿意跳进河里被淹死。

    成王继位七年,年纪到了十九岁。按当时的说法,男子十九岁为成人。周公眼看天下基本平定,成王又已经长成,于是将权力归还成王,自己回到大臣行列中。

    成王正式登基之后,免不得有人暗中来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对周公起了疑心。周公见势不好,好在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躲起来还不行吗

    周公躲去了楚国,为什么去了楚国因为这样可以不连累自己的儿子或者弟弟们,那时的楚国是个小国,想造反也造不了。

    总理失踪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总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周公要篡党夺权的证据。这一搜,真搜出东西来了,什么当年在黄河边所作的祷文。

    有人说,这难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时候造的假吗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东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东南亚证件公司”来制作各种假证件假文件,造假是造不出来的。有人又说,那难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准备好了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这样的细节,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让出来

    成王在一瞬间被感动了,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感到惭愧,叔叔不避嫌疑为自己创下这样安定团结的基业,而自己竟然要怀疑叔叔,让叔叔不得不逃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成王派人去楚国把周公给请回来了,叔侄相见,相顾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苍天是有眼的。

    周公很担心成王yin佚骄奢,于是写了多士和无逸教导他治国的道理。此后,周公为周朝置备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尊崇无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左右。”

    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将他葬在祖坟所在的毕,安葬在文王的身边,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达自己不敢把周公当做自己的臣子。

    周公去世当年的秋天,秋收来到之前,突然刮起狂风骤雨,地里的麦子全部被刮倒,树木被连根拔起。周朝全国惊恐,周成王沐浴更衣,与召公和毕公前往祖庙打开金縢匮,这才发现了周公当年的祷文。成王大惊,急忙叫来管理祖庙的官员,问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回事,只是周公当时不让我们说。”管祖庙的官员这样说。

    成王哭了,换了谁,谁能不哭

    “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于是决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礼遇。

    郊祭之后,云开雨霁,反向刮风,麦子都立了起来。那一年,天下大丰收。

    这是神话吗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动地的,这不是神话。

    为了表达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鲁国可以郊祭文王,鲁侯可以享受天子级别的礼乐。

    周公逝世后,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世袭,因此周公实际上有两个爵位世袭,一个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个是诸侯鲁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迹和品德得到传颂。中国历史上每一任宰相,都会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孔子以毕生精力在宣扬周公的思想,在世时常说他梦见周公,与周公谈论天下大势,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见他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时候,梦少了,梦不到周公了,于是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他感叹,他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而孔子的门生们常感叹他们没有一个能梦见周公,没有孔老师那样的德行。只有达到孔老师那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