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偷心贼 十八

偷心贼 十八

    颜惠庆(1877年4月2日-1950年5月24日),字骏人,上海虹口人,北洋军阀政府总理,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作家。

    颜惠庆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清朝驻美使馆参赞。1909年任外交部部长。1910年兼清华大学总办。1912年4月被黎元洪委任为北洋政府外交次长。1913年1月出任驻德国公使,后调任丹麦、瑞典等国公使。1919年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1920年8月,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22年辞去外交总长职务,改任内务总长等职。1926年春,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务。1927年移居天津,任天津大陆银行董事长、自来水公司董事长等职。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驻英大使、驻苏大使,出席国际联盟大会首席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慈善和教育事业。1949年2月,为反对蒋介石继续内战,和章士钊、邵力子、江庸等以私人资格到北平、石家庄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上海解放后,主持上海临时救济委员会及中苏友好协会筹备等工作。同时,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

    人物生平

    晚清“洋进士”

    外交家颜惠庆曾任民国内阁总理并摄行大总统1877年4月,颜惠庆出生于上海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年10月,18岁的颜惠庆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1900年6月,他以全优成绩从弗吉尼亚大学文学部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1900年8月,颜惠庆回到上海,成为圣约翰大学最年轻的华籍教授,主授地理、英文、数学等课程。在随后六年的教授生涯中,他参与创立“寰球中国学生会”,担任《南方报》英文版编辑,活跃于上海的文化教育界。

    1906年10月,清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颜惠庆参加考试,名列文科第二。他回到上海后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编《英汉双解标准大辞典》,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人编成的大型英汉辞典。

    中国外交才俊

    年轻时颜惠庆1908年2月,颜惠庆随驻美公使伍廷芳使美,领二等参赞衔,负责使馆的英文文案和留学生事务。在美期间,颜惠庆一边苦学西班牙文,一边入乔治·华盛顿大学进修外交理论。

    1909年11月,颜惠庆受清廷外务部征召回国任主事,进新闻处,主编英文版《北京日报》,同时襄助筹建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并出任清华学堂总办。1910年,东三省鼠疫大爆发,颜惠庆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这是中国近代以西医方法控制大规模鼠疫疫情的首次尝试,并一举成功。

    1910年夏,清政府再次为留洋归国学生举行殿试,颜惠庆再试中的,获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擢升为外务部参议。辛亥革命爆发前,颜惠庆已升任外务部左丞,开始进入中国外交界“领导核心”。

    出使欧洲三国

    颜惠庆北京政府成立后,陆征祥于1912年5月出任第一任外交总长,颜惠庆出任外交部次长。由于陆氏体弱多病,颜惠庆实际主持外交部工作。此后外交总长曾多次更迭,但颜惠庆却一直稳居次长之席,人称“不倒次长”。

    1913年1月,颜惠庆出任驻德国全权公使,其后又兼任驻丹麦公使和驻瑞典公使。颜惠庆使德期间促成了德国对北京政府的承认,并出席第二、三届国际禁烟会议,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各国禁烟公约》。

    1914年,一战爆发,中德关系逐渐恶化。1917年3月北京政府与德断交。5月,颜惠庆率中国驻德使馆成员撤往丹麦,成为一战时北京政府在欧洲的重要“情报站”。

    遥控华盛顿会议

    1920年春末,颜惠庆辞去三国公使职务携全家返回上海。8月11日,颜惠庆署理靳云鹏内阁的外交总长。他上任后首先从改革不合国际惯例的外交部部务入手,并在部内设立“储才馆”,培养外交人才。他利用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表亲华的“加拉罕宣言”的机会,亲自主持中苏建交谈判,接见苏方谈判代表优林,试图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合围,表现出一个职业外交官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当时政府更迭频仍,中苏谈判最终无果而终。

    1921年6月14日,颜惠庆被正式任命为外交总长,先后负责处理对日交涉珲春案、福州惨案和庙街事件,并成功阻止了对华严重不利的《英日同盟条约》续签。当时,颜惠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主持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诸项交涉。10月,中国出席华会代表团启程赴美,颜惠庆在京遥控,成为代表团在国内最坚实的后盾和外交运作的总指挥。谈判中围绕山东问题和胶济铁路的中日争端引起了举国上下极大的关注。不少国人希望中国能在华会上借助多边谈判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外交上一贯谨慎务实的颜惠庆并没有那么乐观,由于国弱言轻,他先是同意代表团接受对日“边缘谈判”的方式,在将民众反日怒潮引向时任总理的梁士诒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军阀间的“电报战”,不仅使外交部取得了对于胶济铁路交涉案的控制权,还在一场“颜梁政争”中大获全胜,梁内阁倒台后,颜惠庆署理国务总理。

    1922年2月,他授权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华会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派系林立、军阀当道的北京政府内,颜惠庆很难施展抱负,首次署理国务总理之后数年间,他曾多次组阁,但都难脱草草收场的结局。1922年6月12日,颜惠庆任黎元洪政府的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因屡遭国会刁难,不得不于7月29日内阁全体辞职。

    1926年5月,颜在吴佩孚支持下再度组阁,但由于奉系军阀张作霖从中作梗,竟然出现无阁员入阁的窘境,落下了“光杆内阁”的笑话。6月20日,颜惠庆被迫下台,离开政治中心北京在天津当起寓公,专心投资实业。

    赴国难再度出山

    颜惠庆与胡蝶等前往苏联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成为颜惠庆人生的又一个转斩点。

    1931年10月,他欣然出任国民政府外交特种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对美交涉。11月,他被任命为驻美公使,抵美后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出席国联行政院会议首席代表和中国驻国联代表团团长。

    1932年2月5日,颜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国际裁军会议,并以裁军会议为掩护与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就两国复交展开秘密谈判。经过长达10个月的反复磋商,中苏两国正式复交,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一八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困境与国联外交的僵局。

    1933年1月31日,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大使。3月5日,他抵达莫斯科就职,后与苏方就《中苏商约》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展开谈判,但因多方掣肘未获成功。5月18日,赴伦敦参加世界经济会议。7月22日,他代表国民政府签署《白银协定》。是年底,因不满南京当局对苏交涉不力,在未获国民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执意回国休假,返抵上海,请辞不准,遂称病回天津休养。期间,曾两次南下谒蒋,蒋力劝其返俄,终于1935年2月21日启程续职。3月13日,偕梅兰芳和胡蝶等组成的中国文化界访苏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试图通过民间外交途径改善两国关系。不料,苏联却公然向伪满出售中东铁路,两国关系再度紧张,颜惠庆虽多方奔走,但已回天乏术。9月,以中方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国联全体大会,各大国在处理意大利出兵侵占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自保与绥靖,令颜惠庆对国联外交彻底失望。1936年3月,他坚辞驻苏大使职,获准。6月11日,返抵上海,从此结束职业外交官生涯,回到天津家中一边经营实业,一边忙慈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他举家南迁上海,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主持上海的难民救济与伤兵救护工作,并出任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上海防痨协会会长等职;9月20日,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会会长名义致电国联揭露日本侵华暴行;10月22日,对美国发表公开广播演讲。1938年1月,当选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团成员,6月,当选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开始重新起用像颜惠庆这样的老牌外交家。

    1938年8月,颜以出席第六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中国首席代表的公开身份离沪赴美,其真正的身份实为蒋介石的私人特使。11月1日,他在胡适大使的陪同下谒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并呈递蒋介石的亲笔信函。11月下旬,出席于美国维多利亚港举行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在会上谴责日军暴行,并就国际安全展开研讨。会后,继续留美协助胡适拓展对美外交,一度获得蒋介石赏识,邀其出任外交部长,婉拒。

    1940年3月15日,颜惠庆返抵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他与陈友仁等人遭日军软禁,亦被日军押返上海,自此闭门不出,拒不与汪伪政府合作。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颜惠庆曾出面维持上海战后秩序,并代表中国政府慰问在上海日军集中营的各国战俘。

    投向人民的怀抱

    天津颜惠庆旧居1946年11月,颜惠庆当选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远东区域委员会”主席。国民党行宪政府成立时,蒋介石曾竭力拉拢颜惠庆担任立法院长,被拒绝。

    1949年2月,受代总统李宗仁委托,颜惠庆抱病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商谈南北通邮通航事宜,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见,解放区的繁荣昌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返沪后两次拒绝蒋介石邀他赴台邀请,毅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颜惠庆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央政府政务院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和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0年5月24日,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