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天下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一章 王忠嗣回京

第六十一章 王忠嗣回京

    高适、岑参是唐朝着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边塞诗人。

    提到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李白杜甫这两人,因为他们是诗仙诗圣。然而,提到边塞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高适、岑参,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丰碑,让后人景仰,然而在边塞诗上,人们更多的是推崇高适和岑参。

    高适和岑参的名头虽然不如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竟然与杜甫一道前来,李昌国还真的想不到,很是惊讶,很是欢喜。

    这样的人,来得越多,李昌国越是欢喜,忙抱拳行礼道:“见过二位。”

    “高适见过李将军!”

    “岑参见过李将军!”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国如此看重,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李昌国的身份地位权势,远远比他们要高。更重要的是,李昌国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国看中,那是积了八辈子的福。

    “三位,请!”李昌国侧身肃客。

    “李将军,请!”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大是欢喜,就要随着李昌国进府。

    “李将军,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李将军,我有一事不明。我们是朝廷的官员,前来李将军府上求见,李将军不见我们也就罢了,为何要求这三个读书人呢?”这个大臣一挺胸膛,冲杜甫一裂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见的?”

    “是呀!”这话说到群臣心里去了,齐声附和。

    这是狗眼看人低,太伤人面子了,就是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诗圣了,脸色一变,就要发作,却给李昌国挥手拦住。

    “我要见谁,用得着你来管?”李昌国脸一沉,沉声喝道。声音低沉,如同闷雷,很有威势,很是惊人。

    “李将军,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好奇,好奇。”这个大臣忙陪着笑脸解释。

    李昌国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权势远远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国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这个大臣忙陪罪道:“还请李将军见谅。”

    “你说他是酸儒,你哪只眼看见他象酸儒?”李昌国指着杜甫,对这个大臣质问。

    “这个……怎么看怎么象酸儒啊。”这个大臣对杜甫是极为不屑,虽然惧怕李昌国,仍是嘴硬。

    杜甫眉头一拧,很是气愤。他这些年四处奔走,这种事情遇得多了,却未有如此下这般,当着这么多人侮辱他的。

    “你听过一句话吗?英雄亦有落魄时。”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打量着这个大臣,问道:“就算是姜太公,七十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那是何等的凄凉?韩信不能糊口,只得依漂母而食,更受尽胯下之辱,一旦得势,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本是北地一铁匠,不能办衣食,一旦追随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曰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作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铭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

    “就是你们看上眼的酸儒写的。”李昌国冷哼一声。

    “谢李将军。”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为李昌国的座上佳宾,要想不出名都难。更别说,李昌国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念了他一句诗,可以预见得到,这诗必然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这对苦苦挣扎的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啊!”

    “他写的?”

    “这可能吗?”

    群臣一副见鬼的表情,吃惊的打量着杜甫,一脸的难以置信。

    杜甫是他们眼里的酸儒,一无是处,谁会相信,他竟然能写出如此佳句?

    “哼!”一声冷哼响起,只见太子李亨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冲群臣冷冷的道:“李将军的话谁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对李昌国的了解,李昌国还没有如此隆重礼节迎接一个人,他如此看重之人,岂是等闲?李昌国说是,那就是。

    “这个……”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终于清醒过来,正如李亨所说,李昌国不会在这事上说假话。他们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滚!”太子李亨冲群臣喝斥道:“不好好为国做事,就想着攀结,枉为大唐之臣。给你们十息时间,有多远滚多远。”

    谁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时刻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稳若泰山,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告罪离开。

    “见过太子。”李昌国上前见礼。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着道:“李将军,据我所知,你还从未如此高看过一个人,你为何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杜先生?”

    “因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李昌国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倍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斗,诗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倍至的人物,岂是等闲?李亨大感兴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挥,道:“走,进去再叙。”

    一进入府里,太子手一挥,叫人摆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摆上,李亨招呼李昌国、杜甫、高适、岑参、李泌坐下。

    李昌国打量李泌,问道:“敢问英雄贵姓?”

    李泌就要通名报姓,却给太子李亨拦住,笑道:“李将军,你猜猜他是谁?给你个提醒,青年隽杰,和你一个姓。”

    “长源?”李昌国虽未见过李泌,却是听过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将军知晓在下,在下是荣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红光满面。

    长源是李泌的字。

    “幸会啊幸会!”李昌国也是欢喜不已。李泌的大臣,只要喜欢唐朝的人,谁没听过?

    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着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平定安史之乱的谋划被人与隆中对相提并论。

    见礼之后,李亨所有人斟上酒,这才道:“在饮酒之前,我先考较考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随便考较便是。”李昌国放心得很,冲杜甫一打眼色道:“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说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机会。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国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较。杜甫诗才绝世,放眼数千年中国历史,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李亨哪里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称异,也来考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里还差个能文善诗的文人,你可愿屈就?”李亨这是在招揽了。

    杜甫有些犹豫,李昌国笑道:“如此美事,杜先生哪敢不从呢?”

    李亨就是未来的唐肃宗,皇帝啊。眼下杜甫若是做了他的亲点文人,等到他登基以后,杜甫的前途还用想吗?

    太子身边也需要能文善诗的人为他起草各种诏令,以杜甫之才,自然不会有问题,得到李亨的赏识那是必然。这对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谢太子!”杜甫致谢。

    自此,杜甫正式成了太子身边的人,受重用一事不用怀疑。

    太子李亨还想招揽高适和岑参,无奈二人很想驰骋疆场,只得作罢。

    接下来,李昌国他们饮酒作诗,尽欢而散。

    一个劲爆人消息传来:王忠嗣回京了。

    手机用户可访问观看小说,跟官网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