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缘起(二)
她发出来到这个时空第一声哭泣,她大声地、肆无忌惮的哭着,发泄着自己的哀伤,自己的委屈,以及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痛苦绝望。 不知是否真的是母女连心,女儿的嚎啕大哭唤回了还在昏迷中的萧氏,她慢慢睁开眼睛,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她那被认定天生呆傻的女儿这时竟然出声了,只是挣扎着坐起,将瑾瑜向上拢了拢,轻轻拍抚瑾瑜的背部,出声哄道:“噢噢,娘的乖乖,不哭不哭。” 从这一刻瑾瑜发自内心地认同了萧氏。 萧氏后来跟方mama说起这件事情,她觉得当时自己陷在一团白色的迷雾里,怎么也辨不清方向,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出迷雾,她正暗自着急,却突然听到一阵大哭的声音,她追着哭声而去,就看到了哇哇啼哭的女儿。 方mama闻言说必是瑾瑜的功劳,是瑾瑜感到母亲受苦,心有所系,才出声唤回了萧氏。这坚定了萧氏原就有的看法,更加的疼爱瑾瑜。 出声后的瑾瑜如一般婴儿迅速成长起来,萧氏本还担心瑾瑜两岁才发声,同龄的孩童此时已能说些简单句子,进行简短的对话,瑾瑜在能力上或许会逊于郡王府中其他的女孩子,她虽能竭力护佑自己的女儿一世荣华,却防不了悠悠众口,免不了世人诟病。承天之幸,她的女儿虽启蒙晚些,却好学异常,出落的比别的孩子还好,性子沉静,聪慧乖巧 瑾瑜儿时自我放逐之际虽有无数大夫被接进王府中请脉,但是每位大夫离开的时候必有一名诚郡王的得力下人恭送出府,点明瑾瑜是郡王和王妃的掌上明珠,身份金尊玉贵,大宣也容不得有半点污言秽语污蔑皇室宗亲,这些大夫自然是明白人,听着如此轻描淡写一番话,却也懂得什么是该说什么是要闭口不言的,况且他们也惧怕皇家的威仪,所以瑾瑜的病症在上层社会隐隐有些传言,却并未在民间传播开。 在父母和兄长的关爱下,瑾瑜渐渐地融入这个称为“宣”的朝代。 五岁之前,瑾瑜并没有正式的名字,身为宗室,出生便要上报宗人府,五岁才得请名并请封。所以五岁之前,萧氏和诚郡王按青州当地的民俗称瑾瑜囡囡,小世子喊meimei,王府中下人一律统一称呼二姑娘。 五岁的时候她的身份上了宗人府玉碟,得到赐名:瑾瑜,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县主的封号,并赐号佳薇,这代表着瑾瑜从此有了俸禄,而且还不少。 瑾瑜是郡王嫡女所以才能得到封号,按照宣朝律法,瑾瑜的庶出jiejie和meimei均没有请封的资格,但是她们身份毕竟也是宗室,皇家血脉,所以也有俸银和婚嫁之资、墓葬费等,只是相比瑾瑜要少了很多。 得到封号也表示着瑾瑜从此结束了被喊二姑娘的日子,又开始了县主的征程。 宣朝国姓为薛,据说前朝末代皇帝荒yin无道,迫使各地豪强纷纷揭竿而起,瑾瑜的曾曾曾曾祖父也就是太祖皇帝当时是一个祖宗根基已尽的薛姓没落贵族,但性格豪爽大方,为人义气守信,天下割据之时,在身边也聚集了不好好汉,之后又娶了清河大族李家嫡支的嫡女,收拢了甘陕的势力,令自身实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 后来群雄逐鹿中原,太祖跟全军将士约法三章。一,不伤平民;二,不**百姓;三,不掠夺民财。军队所过之处不但对城镇秋毫无犯,而且经查证确认当地官员有贪赃枉法、鱼rou百姓的罪行,则绝不姑息,当众处决。并打开官仓,开仓放粮。 这些举动充分迎合了天下百姓望平安的期盼,所以太祖能在各地豪强的围追堵截下,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最终问鼎九五至尊的宝座。 瑾瑜当初得知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由感叹原来红星党(你懂的)取得天下的那套“统一战线”政策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刘邦最后大败项羽,逼其自刎乌江,根源也是民心之所向。只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胜利女神就会眷顾与你。 但天不假年,太祖一次风寒引发了连年征战中留下的痼疾,所以在统一中原后不久这位宣朝的开国皇帝就薨逝了,幸好皇宣开国后的两代皇帝皆是励精图治、勤勉国事的君主,即便后来的几任皇帝仅能被称之为守成之君,如今的宣朝依然物阜民丰,堪称盛世。 瑾瑜这世的生父,诚郡王薛邵源,是大宣朝开国皇帝的第六世孙,先帝的亲侄子,当今天子的堂弟,敏亲王的嫡长子,在敏亲王也就是瑾瑜的祖父过世后,由王世子的身份世袭了郡王的爵位,封地青州。 在宣朝仅有少数的王爷有封地,大部分宗室还是在都城中荣养,薛邵源能有封地这事还要从瑾瑜祖父说起。 瑾瑜祖父是宣朝第四任皇帝孝宗的第七子,因**嫔妃之间的争宠陷害,七皇子不幸早产,落下病根,自幼便体弱多病。按理说这样的药罐子体格根本不具备争夺储位的能力,但是身为皇子兄弟之间总避免不了为了得到天下最珍贵的那把椅子而相互倾轧,七皇子有时也会被流弹波及,所以即使不出头却难保没有有心人拿着你的名字作伐。 于是瑾瑜的曾祖母,孝宗时期贤妃娘娘陶氏临终之际恳请皇帝,念在那么多年的夫妻情份上,能准许七皇子离京修养。孝宗想着陶氏这些年虽不受宠,但也算尽心尽力服侍自己和太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恩准了贤妃所请,将青州封给了七皇子。 青州虽不象江南那般富庶也不是蜀中那样的要地,但胜在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适合七皇子修养身心。就这样瑾瑜的祖父早早避开了后来席卷宫廷的夺嫡风暴,平安活到了儿子成年娶妇。 敏亲王辞世后,先帝看着继承父亲体魄的亲王世子一直安分守己,性子也平庸恬淡,也就没有将封地收回,恩封给了袭爵的薛邵源。 在大宣即使有封地的王爷也没有军权,不能插手地方政务,简而言之就是在封地,王爷们虽然是身份最高的人,但是这个地方不归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本朝没有被皇帝猜忌痛恨,视之为心腹大患的藩王,宗室们也不具备登高一呼,指挥军队来“清君侧”的能力。相对来说,宣朝的宗室还是比较有安全保障的,不会担心哪天皇帝头脑一发热就给了“谋逆、全家抄斩”的圣旨。
萧氏,也就是瑾瑜这世的生身母亲,出嫁之前是原礼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的幼女,这萧家虽不是钟鸣鼎盛的王公大族,却也是诗礼书香的仕宦之家。萧家女儿更有贤良淑德的名声,所以被当时的亲王妃看中,聘来做自家的媳妇。与亲王做亲家,对萧府来说虽说不上高不可攀,但也是一份不小的殊荣,尤其是能使萧家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于是在两家都心甘情愿之下,这门亲事顺利结成了。 诚郡王的身体不好,所以萧氏出嫁十几年,也仅一子一女,换言之瑾瑜只有一个嫡亲哥哥,薛氏翊钧,现年十六岁,年及五岁,得到赐名,朝廷授金银册银宝,被封为郡王世子。 宣朝宗室仅册封嫡子嫡女,嫡长子降等袭爵,其余嫡子比嫡子降等袭爵,在无嫡子情况下,庶长子册封降两等袭爵,庶子庶女无故不得进封。太祖开国后便修订宗室承袭的律法,规定设定爵位次序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瑾瑜大哥现在还没有定亲,宗室们的婚嫁在历朝历代都被视为关于朝廷的大事,在宣朝也不例外,宗室婚姻要经过皇帝亲自批准,下旨赐婚。但是也并非意味着宗室家庭对儿女们的婚嫁没有任何自主发言权,庶子庶女只需上报宗人府领取相应婚嫁之资即可。嫡子二十,嫡女十八还未婚配,朝廷会直接下旨赐婚,但是在此之前,如果宗室父母看中相应人家就可请旨赐婚,除非特殊情况一般皇帝都会批准。 就瑾瑜所知,律法还规定宗室不得cao持工、农、商贾之业,不许参加科举考试,选授官职,即使才华出众,才能在仕途上也得不到彰显。宗室之女婚嫁对象宜从衣冠士族中选取,除有特例与恩旨不得嫁入工、商,杂类以及有叛逆行为的家族。 此外,郡王府还有三位姨娘,一位姓王,萧氏进门之前便是瑾瑜父亲的通房丫鬟,萧氏进门后观察了一段时间,见她安分守礼,郡王与她也没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地位没有任何威胁,便做主抬了姨娘。 还有一位姓谢,是萧氏怀世子的时候老王妃将身边的大丫头指给了薛绍源,后来生了郡王府的庶长女,萧氏以她生育有功也抬了姨娘。 最后一位是青州当地一户展姓望族人家的庶女,被家主做主送与郡王为妾。她也生了一个女儿,比瑾瑜小半岁。 诚郡王一共一子三女,对于子女人数动辄十几二十几的宗室贵族来说,他的孩子数量着实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