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钱多到花不完
虽然拒绝了荷兰人的雇佣请求,但郑成功也表示,同样不会帮助英国人,并保证荷兰人在远东的利益,不会因为英荷战争而受到丝毫影响。 其实郑成功这些保证,不过是空头支票而已。 现在整个欧洲,估计也就只有荷兰人有钱雇佣大明水师了。 孟加拉湾一场海战,荷兰人光是雇佣费就花掉了2000万英镑,当然,这其中基本都是用货物抵债 如今要在欧洲雇佣大明水师,其价格根本就不是英国人能出得起的。 至于保证荷兰人在远东的利益,则根本不需要郑成功做任何保证,毕竟英国人发动此次战争,只是为了在欧洲确立海军强国的地位,现在的英国人,还没能力将手伸到远东,之所以派遣舰队进入远东,也不过是为了堵截荷兰人的商船,阻止荷兰人从远东输送战略物资罢了。 只要大明水师不在背后捅刀子,荷兰人在印度地区的利益,目前还没人能撼动。 欧洲地区打生打死郑成功根本不关心,远东地区迟早是大明的地盘,如今有荷兰人代管就够了,没必要让英国人也掺和进来。 所以即使郑成功不做保证,李鸿飞也不会让南洋水师插手欧洲战事的。 对于英国人那边,左宏宇也是同样的答复,在给了对方二十艘蒸汽战舰的购买份额后,左宏宇保证,只要英国人不在远东搞事情,大明也绝不插手欧洲事务。 言下之意很明显,你们在南非开普敦,又或者亚丁湾、红海等地搞事情,大明水师都不会管。 虽然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但从红海走陆路经地中海前往欧洲,也是远东商人的另一个选择,英国人与荷兰人争夺地中海控制权,就是为了截断荷兰人的陆地运送路线。 这两条航线,只要大明水师不参和,英国人与荷兰人基本都是半斤对八两,最终决定胜负的,只能是北海地区的争夺了。 荷兰人与英国人总共分到了五十艘蒸汽战舰的购买份额,剩余的二十艘蒸汽战舰,法兰西人以免费维修、保养此次出使欧洲的南洋水师,获得了十艘蒸汽战舰的购买份额。 虽然免费维修与保养,并没有让大明水师赚到多少好处,但借用了人家的军港,总得给点做出点表示不是? 而意大利人更绝,知道大明如今在欧洲各国招募人才,意大利人答应,从国内派遣二十名各行各业的顶级科学家,前往大明进行为期五年的科学研究工作。 意大利人如此大费周章,自然是为了剩余的十艘蒸汽战舰份额。 当然这样做双方都有莫大的好处,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明朝本土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已经陷入了瓶颈,急需西方文化的冲击。 哪怕李鸿飞这个金手指在后面保驾护航,也有些力不从心,至少在大明完成六年制义务教育之前,国内真的很难再出现像宋应星那样,首屈一指的著名科学家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无论蒸汽机问世,还是蒸汽火车运行,热气球上天,其中都有西方科学家的影子,西方科学家那种敢于冒险的精神,是明朝本土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意大利主动派遣科学家前往大明,同样也是为了从大明学习更为先进的科技,五年时间,足以让这些科学家,在自身领域,获得较大的突破了。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这一时期的意大利,还是拥有不少著名科学家的,比如伽利略、乔尔丹诺.布鲁诺、卡尔达诺、塔塔利亚、托里拆利........... 这些人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 虽然大多数人已经离世,但却足以奠定意大利人在新兴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 而这些著名科学家带出来的学生,同样继承了老师的学识与智慧,或许受限于眼界问题,无法做到青出于蓝,不过若是能将这些人带回大明,说不定在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之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五年时间,意大利的科学家在大明补充知识的同时,大明学者也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好机会,自古以来华夏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天赋,远非其它国家能比的,到时候谁亏谁赚,这还真不好说......... 至此,大明水师一百艘淘汰的蒸汽战舰,全部预售完毕。 唯一让左宏宇无法理解的,便是李鸿飞在购买份额方面,一定要偏向荷兰人。 哪怕是为了保证欧洲地区的军力平衡,那也应该给英国人多一点份额啊! 毕竟从欧洲各国海军实力来看,荷兰人似乎比英国人更强大。 然而只有李鸿飞心里清楚,大明水师若不参与进去,此战英国人必胜,好在最终结果,荷兰人并不会伤筋动骨。 哪怕蒸汽战舰如今不能投入战场,但只要荷兰人在蒸汽战舰数量上,能保证一定优势,荷兰人必定不会甘心失败,第二次英荷战争,说不定会提前爆发。 到时候其他几家同样拥有蒸汽战舰的国家,也极有可能趁机掺和一脚。 欧洲刚刚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大规模战争,唯一两个没有参战的国家,如今也在消耗自己的海军实力,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大规模战争,整个欧洲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停滞不前。 而这........就是大明的机会。 此番大明出使欧洲之时,原本只有二十一艘战舰,然而回程的路上,船队规模却扩大至一百多艘,其中一半装载着羊毛纺织设备,熟练纺织工人,以及各国前往大明接收蒸汽战舰的海军军官。 另一半则是从欧洲各国采购的当地特产。 没办法,蒸汽战舰太过昂贵,即使分期付款,对这些国家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于是很自然得,各国都采用了货物抵债的方式。 这一时期的欧洲,确实穷得可以,除了从非洲掠夺的黄金、钻石还算值钱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或许就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大名家油画,以及各种艺术品了。 于是左宏宇几乎以白菜价,从欧洲各国搜罗走了两大船,在后世算得上价值连城的欧洲名画以及艺术品............. 不提左宏宇的欧洲之行如何大赚特赚,如今坐镇北京的李鸿飞、史可法、吴浩等大明重臣,此时却在犯愁。 其中原因,说出来倒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原来,李鸿飞等人,是因为钱多而发愁。 没错,国库空虚之时,这里要钱,那里也要钱,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拆东墙补西墙,大家为此犯愁也很正常。 可自从华夏龙币发行之后,国库充盈的大明朝廷,却在为如何花钱而犯愁。 军费问题,早已顺利解决,甚至慷慨起来的国会,还主动增加了武器研发预算,以保证官办武器研究院的领头地位。 像周福仁这种半官营性质的武器研究所,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将来很有可能只剩下生产民用产品的结局了。 大明军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把资金的注入,更是让军工研究人员,充满了热情。 如今的朝廷,用一句流行话语来说,那就是——有钱、任性! 而大明自从全面改革后,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年义务教育,已经变成了六年免费教育,朝廷砸下大把银子之后,各州县的公立学校,在原来免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与住宿费。 大明目前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内的交通状况,最多只能将公立学校,开办到县一级,每座县城按照其人口数量,开办两到五所学校。 如此一来,学生上学,大多都要采取寄宿制。 之前由于财政困难,学校虽然免除了学费,但还得收取课本费以及住宿费,不少家庭拮据的,只能让孩子每天早早起床,走上个把时辰,去学校读书。 甚至有些思想转不过弯来的大人,干脆让孩子逃避上学,在这些人看来,自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浪费钱财,倒不如在家放牛做家务,将来老老实实伺候家里这一亩三分地。 这些老百姓虽然没文化,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算账,当然,他们也就只能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当初朝廷推行强制教育制度时曾说过:凡六岁以上,十岁以下孩童,必须入学读书,违者罚银十两。
十两白银,看似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真要算起来,六至十岁也就是四年八个学期,在寄宿需要收费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住宿费大约要五百文铜钱,加上生活费每天最低也要六文钱,一学期的生活费,最少需要720文铜钱,算上杂七杂八的书本费,一个学期下来,花费的钱财绝对不会低于一两五钱银子。 一学期一两五钱,八个学期就是十二两白银,如果读完六年十二个学期,那花费就得十八两白银,而且孩子因为寄宿学校,在读书期间,还没法分担家里的家务,等于这十八两银子全部白花了。 其实大多数老百姓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出息,可是面对繁重的学费,不少生活拮据的家庭,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宁愿交付那十两银子的巨额罚款也不愿让孩子去上学。 毕竟在古代,六岁以上的孩童,已经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 只有那些望子成龙,或者无需寄宿的家庭,在精打细算之下,选择了让孩子读书。 不过如今不一样了,朝廷资金充裕,大笔一挥,教育部跟着沾光了,直接一纸诏令,在原来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又免除了课本费以及寄宿费,甚至学生的生活费,都可以每月从家里自带大米进行抵账。 这样换算下来,不仅免除了一年一两白银的住宿费,一两银子的书本费。 加上孩子在家同样也得吃饭,在学校用大米抵餐费,倒也能让家长们接受。 最关键的是,这样换算下来,读书一年的花费,也不会超过一两银子,相比于十两白银的罚款,家长们自然愿意让自家孩子,多学点知识。 直到现在,李鸿飞提出的全民教育制度,才算是真正得以实施。 然而,就算是军事、教育这两大缺口,还是没法消化掉国库的资金,可见如今的国库,是有多么充盈,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土豪”。 财政部成了“土豪”,自然得“豪”一点,这些钱与其放在国库发霉,倒不如全部花出去,只有全国经济增长了,税收才能再次增长。 毕竟依靠印制钞票致富,那可不是长久之计。 头两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朝廷可以大肆印制龙币,可一旦市场饱和,这印制纸币的利润也就没了。 要想始终保证国库充盈,始终保证全国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让钱生钱。 投资军工业,能在巩固国防的同时,发展国内的重工业体系,等这一套体系完全建立,大明不仅国力能再次上升一个档次,还能有力地刺激国内经济。 投资教育事业同样如此,等到国内各行各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是如今的大明能比拟的。 所以,趁着大明国库充盈之际,这些钱,该花的还是得花,甚至要想尽办法将这些钱花出去。 于是吴浩想到了投资,给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商人进行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 然而,在这一点上,华夏银行已经走在了前面。 华夏银行同样赚取了大量银子,各大股东加起来的利润,甚至比朝廷赚得更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用手上的钱来生钱,自然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虽然华夏银行的贷款利率,比朝廷要高上不少,但它依靠全国各大分行的储备金优势,轻松便挤走了朝廷这个竞争对手。 谁让朝廷的国库是与地方府库分开的,就算可以让地方官府进行拨款,但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审核制度,就不是那些想要创业的商人们愿意等待的。 给民间商人提供贷款这条路被堵,大明各地近年来又是风调雨顺,没什么大灾大难需要朝廷拨款救援,这下吴浩终于体会到,钱多到花不完的烦恼了。 “要不,给朝中百官涨点俸禄如何?”史可法提议道。